科学导报网站

晋中太谷 科技与文化“双剑合璧” 锻造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2025-05-15 38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晋中盆地腹地的太谷区,依托千年农耕底蕴与晋商文化基因,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产业融合为路径,构建“特优农业+高端制造+文旅康养”三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太谷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2.9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晋中市首位,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太谷样本”。

以科技强链为引擎 驱动特优农业产业升级

太谷是底蕴深厚的农业大县,始终走在农业革新前沿。太谷区以“晋创谷·农高区”为平台,通过种业创新、智慧农业与品牌培育三大路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附加值转型。

种业创新是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太谷区借助晋中国家农高区优势,建成谷子研究所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10名院士、40个高端科研团队。2023年,8大类9个品种种子完成太空诱变实验,“晋谷21号”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巨鑫伟业年生产脱毒种苗3000万株,覆盖全省70%县区,草莓新品系年繁育500万株,推动种苗工程育繁推一体化。

智慧农业重构生产范式。范村镇闫村设施蔬菜园区800余座大棚智能化管理,西葫芦等亩产收益达3.5万元。京东智慧农场等项目,通过物联网、AI技术实现农产品全流程溯源。番茄小镇引进无土椰糠栽培技术,带动种植户增产超20%。目前,太谷区建成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52个,年产量40万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供应地。

品牌培育激活市场价值。2024年,太谷长山药亩产达2000公斤。白城村樱桃反季节栽培,单果重25克、糖度20度,零售价60元/斤仍供不应求。2025年全晋乐购年货节上,太谷饼等产品销售额突破5万元,线上团购链接单日点击量超10万次,助力“太谷制造”走向全国。

玛钢产业集群发力 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作为“中国玛钢之都”,太谷区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升级与国际化布局,将传统铸造业打造为百亿级产业集群。

技术改造驱动绿色转型。2024年,龙成玛钢投资5.2亿元建成绿色智能铸造生产线,采用机器人镀锌与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监控,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太谷区玛钢企业达112家,年产能188万吨,B级以上企业占比74%,单位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

品牌矩阵抢占高端市场。太谷玛钢专业镇发布“TG”公用品牌,产品涵盖玛钢管件、电力金具、健身器材等“5+3+N”高端矩阵。其中,玛钢管件占全国市场2/3,电力金具占4/5,远销欧美、中东等40余国。17家企业获自营出口权,年出口量5万吨,创汇超3亿美元。

集群发展构建生态体系。太谷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玛钢产业园区,引入先正达种业、龙生种业等配套企业,形成“原材料—铸造—精加工—检测认证—物流配送”全链条。2024年,玛钢专业镇营收增速26%,迈入全省专业镇第一方阵,带动就业2.3万人。

农旅深度融合发展 催生文旅康养新业态

在文旅融合发展浪潮下,太谷区积极探索特色旅游新路径。该区以“怡然见晋中·田园太谷游”为品牌,整合农业、文化与生态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田园东谷温泉小镇、东辉象峪谷神农世界等景点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范村镇开发“采摘+研学”线路,闫村设施蔬菜园区推出“认养一亩田”项目,游客可参与种植管理,产品直供家庭餐桌。202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8.7亿元,同比增长35%。

文化IP赋能古城复兴。今年以来,太谷南大街改造工程完成后,太谷古城引入非遗工坊、晋商主题民宿等业态,举办“古城年货节”“民俗展演”等活动。白塔区通过“村社区结对共建”模式,将传统节庆转化为旅游消费场景,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40%。

康养产业拓展服务边界。山西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出药膳养生、针灸理疗等项目。全区建成18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投入使用,形成“医养游”一体化服务体系。

强化政策创新举措 筑牢产业升级坚实根基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战略指引下,太谷区通过制度创新与要素保障,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动能。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办法》,对研发投入超500万元企业给予1:1配套支持。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亿元。建成“7×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49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结”。

金融支持破解融资难题。太谷区设立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对玛钢企业技改项目给予贴息支持。2024年,全区新增减税降费2.1亿元,清偿民营企业账款2.5亿元,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2个百分点。

人才引育构建智力支撑。近年来,太谷区实施“太谷英才计划”,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年培养技能人才1600人,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从智慧大棚到智能生产线,从非遗工坊到康养民宿,太谷区以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为笔墨,绘就乡村振兴画卷。未来,太谷将持续深化“特优农工文旅”融合,力争2027年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太谷智慧”。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通讯员 孙泰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