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沐木盛业智慧渔业“游”出水产养殖新路径

   2025-04-28 22

“过去养鱼靠经验,现在养鱼靠数据!”4月26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山西沐木盛业水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木盛业”)负责人关红祥时,他站在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智慧渔业养殖基地内,指着实时跳动的水质监测大屏说道,“通过这套系统可实时监控水质、水温、溶氧量等关键指标,精准调控养殖环境,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沐木盛业是一家以特种水产养殖为主,致力于打造从种苗、饲料、科研、养殖,到食品加工、商贸、文化的全产业链现代企业。作为山西省内智慧设施渔业的先行者,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正引领传统水产养殖业迈向智能化、精细化新阶段。其生物絮团智慧设施渔业鲈鱼养殖项目便是科技赋能的典范,该项目充分运用数字化管理养殖方法,建设了养殖数据系统,实现了智慧渔业。

“我们的智慧养鱼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第四代智慧化设施设备,通过尾水处理、循环水工艺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养殖尾水的集中处理,使循环利用后的水质达到养殖排放水标准。在养殖品种方面,项目主要聚焦于高经济价值品种,如澳洲银鲈、鳜鱼、南美白对虾等,从而真正构建起绿色、经济、生态且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新模式。”关红祥介绍道。

在沐木盛业智慧养殖车间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物联网传感器与AI决策平台构成了一幅“未来渔业”图景。关红祥介绍,沐木盛业联合高校科研团队研发的“水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可实时采集水温、氨氮含量等12项关键指标,并通过算法模型自动调节增氧、投喂设备。“以前人工巡塘一天最多看8个塘口,现在手机端一点,全厂数据一目了然。”他补充道,系统还能提前预警病害风险,让养殖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这一变革直接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以主养品种鲈鱼为例,我国中部地区传统养殖模式下亩均产量约1500公斤,每年只能产一季。而沐木盛业通过精准投喂与水质优化,将产量提升至2500公斤/亩,一年可产两季。“在提升产量的同时,品质与普通塘相比,也有显著提升,不仅没有土腥味,鱼肉还更紧致。”关红祥介绍道。

沐木盛业智慧养殖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优质水产品130万公斤,产值超3亿元,将为阳曲县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项目既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又带动饲料生产、水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助力地方经济繁荣。“我们不仅要自己‘游’得快,更要带动全省同行一起‘游’向深蓝。”关红祥表示。

据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4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25万亩,但设施化率不足15%,智慧化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沐木盛业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样本: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使传统渔业实现单位水体产出翻倍、劳动效率提升50%以上。正如关红祥所言:“渔业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用科技给出了答案。”

随着5G、云计算等技术的持续渗透,山西渔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沐木盛业的故事,或许正是这场产业升级浪潮中的一个生动注脚。关红祥表示,未来企业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养殖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区域渔业产业的现代化,为地方经济蓬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