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张志和:国家名片的“健跑者”

   2022-05-17 83

清晨7:40,大同市前进街1号,伴随着上班的人流,中车大同公司研究院技术总监张志和走进研发大楼,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还会有人凑上来聊起前一天的一些工作。

5月10日,记者看到中车大同公司一名员工为张志和写的词,“挥别中南,正年少,风华无限。三十载,寄情机车,格物专研。不觉两鬓白发染,唯将一颗匠心伴。千万漉,厚积薄发处,铸模范。提高速,过险弯,牵重载,筹贡献。神州通阡陌,丝路璀璨。技研精处近乎道,艺琢微时可通天。图破壁,汗洒复兴梦,尝夙愿。”

多年来,在工作中与张志和同行的同事有很多。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张工嘴角总是微微含着笑”“精神倍儿足!”等等。那么,这样一位令身边所有人都赞叹的工匠,这30年中,他是怎样在机车情中寄予担当的?

寄情机车扎根塞北

30年前,张志和走出长沙铁道学院(现为中南大学)的校门,来到中车大同公司,作为机车制造队伍里的“新兵”一路“闯天下”。如今,他是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享受2020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对于技术工作,张志和有着很朴素的理解。他说,“做技术工作肯定很枯燥,日复一日面对的是繁杂的数据和技术资料,但是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好比盖楼房,打好地基才能成就万丈高楼。”虽然现在的张志和已是行业专家,但在1992年刚进工厂时,他还是车间的一名技术员,与自己设计机车的梦想距离很遥远。他向车间里的老师傅请教,老师傅指着前面的火车说:“我们就像这个火车上的零件,但就是无数个零件牢牢组合在一起,才能有强大的牵引动力。不要觉得你的工作没有价值,哪怕是有一颗螺丝不合格,都可能毁了这一辆火车,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虽然咱们的工作内容单调重复,但是你自己内心的工作标准、工作质量是可以越来越高的。”

这一语点醒了张志和,自己必须好好“打地基”。接下来的日子,张志和找到了航向,扎根技术第一线,全面熟悉机械加工制造原理、工装设备工艺。在几次新产品的试制过程中,他更加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有深厚的基本功底。从此,车间里多了一位“学习狂人”。他不仅时时捧着厚厚的、快被翻烂的《设计手册》,还成了车间里老师傅们的“小尾巴”。那六年时间里,张志和竭尽所能吸收老师傅们宝贵的实践经验,老师傅们更是看到了这位年轻人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把自己毕生的工作心得传递给他。

正是怀揣着机车梦,张志和一点一滴地学习,一点一滴地吸收、消化,就像春日里深深扎根在塞北的种子,他扎根在“大同机车”,不断地汲取这片土地给予他的知识营养。终于,1998年,张志和如愿成为中车大同公司技术中心的一名设计师,先后作为HXD2型、HXD2B型、八轴宽轨等多个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项目团队的重要成员。

压薄难题打通壁垒

张志和最痴迷的,就是机车转向架的研制。转向架是电力机车的关键部件,如果将电力机车比喻为人,那么转向架就相当于人的两条腿,腿部功能不健全,人就走不稳走不快,更跑不了。

先进的转向架设计就像一双优质“跑鞋”,不仅能够保证机车走行安全,还能让机车从容实现“弯道超车”,让机车跑得既稳又快。“现在国内外技术提升很快,我们要想跑得好,就得比别人付出得更多。”张志和说。过去,我国的电力机车传动系统重量较大,极大制约着电力机车运行水平的提升。带着在转向架设计领域几十年的积累研究,张志和在2017年又投入到中国中车“轻量化200km/h客运机车转向架研制”中,并成功研制出转向架新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这背后,不易,很难。

一项技术提升,是对设计师各项能力的综合考验。依靠单一的既有结构进行减重无法达到目标,那么如何在技术上进行突破?从项目立项到整车产品下线,短短一年时间,行业内在等着他的答案。有支持,也有质疑。每次开会,张志和都被催问:“什么时候好?”不善言辞的张志和别于往日的寡言,站起来立下了军令状:“我们一定会实现突破,大胆创新,研制出新一代的转向架技术!”一个个不眠夜,张志和的团队在“论证方案、确定数据、模拟试验”的循环中一次次挣扎、一次次赛跑。最终,“主动齿轮空心轴+挠性板联轴器”的转向架新技术方案落锤敲定,并在国内首次运用到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领域。这双新“跑鞋”让电力机车攀升至新的高峰,不仅让机车整车重量减轻28%,还能够满足快速客运电力机车、以及动力集中式牵引动车组,让业内瞠目。

攻坚克难,少不了人心。“越是创新,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外部施力,内部开拓,把难题压成薄薄一层,才能打通壁垒。”张志和说。

内部发力实力攻坚

绿色低碳是时代能源发展主旋律,环保节能的永磁直驱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又一新的突破,它的直驱轮对要满足传递扭矩大、可靠性高和维护周期长的工作需求,这再次给技术人员抛出了新的难题。

从内部发力,张志和拧着一股干劲、闯劲、钻劲,带领技术团队服务在试制现场,从尺寸检测、数据分析计算、性能试验分析等等,全程跟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在该项目中开发了用于轮对的挠性板联轴器,大幅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是国内首创。

张志和在科技攻关这一路上从未慢下来。2019年,他参与的相关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决了重载铁路中的列车运行安全、轨道结构运用等重大工程难题。在集团党委统战部的关心指导下,公司党委为了更好地凝聚党外智慧,专项投入资金建设统战阵地——“五彩团结小家”和以张志和命名的工作室。张志和说:“这些阵地,很好地强化了我们科技统战人士与生产骨干单位的技术孵化,以及成果转化的落地实施。”在配备了会议、培训、办公等硬件设施的“五彩团结小家”里,张志和积极与科技人员连接,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培训等内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张志和认为,及时给自己“充电”才能挑起创新的担子。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分门别类陈列了各种各样被翻得陈旧的书籍,有前沿技术类、党政法治类、传统文化类……或许,这些就是他30年来的前进“宝典”。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