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再次在北京召开,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磁科技”)董事长、山西省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董清飞成为山西省唯一受邀参会的企业家,他的爆火将这家扎根山西运城23年的民营科技企业推至公众视野。
23年间,中磁科技累计斩获57项发明专利、突破15项核心技术,连续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项荣誉。2022年,其拳头产品轮毂电机磁钢以40%的市场份额摘得“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磁科技以国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领域单厂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硬实力,给出了民营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答卷。
在中磁科技加工车间内,一排排绿色老式的单线切割机伏在车间西侧,刀痕斑驳的台面上留下了时间的印记。20米外,银白色的现代化巨型机舱内,多线切割的线网高速运转,犹如精密的织机,将一块块待加工的材料精准分割。
技术实力始终是企业存续发展的生命线,而设备自动化升级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磁科技技术负责人尉江向《科学导报》记者透露:“即使企业亏损时,也从未压缩研发投入,年均研发经费始终保持在4000万元。”正是这份对技术迭代的坚持,让企业的生产线始终保持着“新陈代谢”。2024年,企业订单量创下新高,长期合作的老客户订单多了三成。
“我是国内第一批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性材料专业的博士,当初下海创业就是想在这个领域市场上赢得定价权,拥有竞争优势!”回忆创业时的情景,董清飞仍感慨万千。
2002年,董清飞信心满满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建厂创业,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初期的融资难和缺乏后备技术人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速度。面对重重困难,董清飞没有退缩,主动出击寻求破局之法,与省内外高校展开合作。
山西师范大学校长、山西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许小红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平衡利用稀土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从2013年起,中磁科技与我们围绕重稀土减量化技术开展了深度合作,以企业需求为牵引,学校负责技术提升和人才培养。去年我们还联合申报了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共同组建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希望以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向磁性材料前沿发起冲锋。”
在山西师范大学先进永磁材料与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记者看到一位博士生正在超高温永磁测量系统上测试晶界扩散钕铁硼磁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学性能,以期为企业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许小红告诉记者,山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具备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能力,希望为企业输送后备骨干力量。
后备技术骨干人才是民营科技企业最渴求的资源。“我们用23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发生产中,希望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做到极致。我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看到我们的努力,加入到我们当中来,与我们一起为中国民营企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董清飞感慨地说。
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让董清飞的信念更加笃定:“我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时特别振奋,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营企业的信心,我感觉企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我们也将做好更全准备,等待上市。”
科学导报记者 张娜 王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