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炎热渐渐褪去,在高平市神农镇中庙村却是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在黄梨种植基地,一株株梨树枝叶繁茂。在红薯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娴熟地操作着无人机,对薯田进行施肥作业。在神农泉酒业厂,炎帝老酒酒香四溢。伴着梨香、薯香、酒香,前来中庙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中庙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因国保级炎帝庙宇——古中庙而得名,现有明清古建44处。随着炎帝大道的拓宽改造、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行、神农互通的加快建设,这里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特别是连续九届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系列活动的举办,让中庙村有了知名度。中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涛说:“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中庙村深入挖掘神农炎帝文化内涵,统筹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古中庙、香坊、陶坊、磨坊、织坊、酒坊、高跷院、杏林院等‘八坊·三十六院’进行了统一修缮,打造了‘古香中庙’文旅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众所周知,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而到了中庙村,更能感受到炎帝文化的深深烙印。神农炎帝在这里种五谷、尝百草,开创了农耕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之先河,也是公认的香祖,中庙村至今仍传承着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和古法制香技艺。沿着中庙古街,来到杏林院,村医郭志龙正在为村民把脉看病。他说:“我当村医30年了,家里四代都是行医的。村委会对杏林院进行了修缮,让中医药文化传承有了阵地。你看这里展示的中医药柜、八仙桌、条凳都有100多年了,都是祖传下来的……”
在中庙村,一坊一院、一街一景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中庙村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修缮了古中庙、高楼院、天昌垒等文物古建,还原了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群落,推动炎帝文化、非遗文化、古建文化深度融合,让文化“动”了起来、古建“活”了起来。李涛说:“目前我们村已完成了22个院落的古建修缮工作、三坊六院的业态布局工作。看到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来参观,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
在发展乡村产业上,中庙村借势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与农投、文旅等企业合作,实施了“古香中庙”文旅康养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黄梨、红薯、中药种植产业园,占地3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和太行花酒店,引进了神农泉酒业项目、晋东南最大的制香基地项目等,让花香、谷香、药香、酒香等各种“香”元素在这里汇聚。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带动3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可增收上万元,让老百姓真正走上共富路。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产业是核心。打好特色文化牌,让古村古建活起来、火起来;发展特优产业,让和美乡村兴起来、旺起来。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中庙村走出了一条文化和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子,让和美乡村因文化而飘香、因特色产业而兴旺。
李涛说:“中庙村作为极具特色的传统古村落,亦是打造宜居宜业神农样板的示范先行村,同时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次集中体现。下一步,将持续对其他22处古院落进行深度开发,真正做到打文化牌、走旅游路、挣产业钱,让古香中庙的文化品牌香飘万里。”
科学导报记者 杨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