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运城临猗:盐碱地变聚宝盆 小鲜枣走向全世界

   2024-07-19 240

仲夏鲜枣熟,喜迎八方客。7月12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素有“中国鲜枣之乡”之称的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看到数万亩的冬枣大棚排列整齐,棚内鲜嫩的冬枣挂满枝头,田间地头各类车辆鱼贯而入,鲜枣交易市场人头攒动,冬枣顺着传送带进入分选机红外线检测仪,机器根据冬枣大小、重量、枣皮颜色等进行分类,一箱箱包装好的鲜枣将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从盐碱地到示范园

临猗县是中国鲜枣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鲜枣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一代代枣农的辛勤劳作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40多年来,临猗枣业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做强设施鲜枣产业,如今临猗鲜枣已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之路。

一棵棵枣树,不仅成为临猗县独特的生态农业旅游风景线,也是当地枣农取之不尽的“聚宝盆”。然而,这一树树枣果、一片片枣林却是在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盐碱地上长起来的。

提起临猗鲜枣就绕不开庙上乡,作为临猗鲜枣的发源地,庙上乡在该县枣业40多年的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县“果业致富”的浪潮中,庙上乡也曾一度大面积栽种苹果,但该乡地处涑水平原腹地,土壤板结盐碱化,果树弱小、果实瘪涩,没有商品价值,人们不但没有依靠苹果发家致富,反而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时任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土生土长于庙上乡山东庄村的毕平,向家乡人民推荐了“临猗梨枣”这一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并探索创新传授“酸枣育苗、蜡封接穗、矮化密植”三大技术,将“临猗梨枣”从庭院引到了田间,开始大面积在庙上乡田间栽培梨枣。短短几年,“临猗梨枣”以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了涑水河沿岸一带的“摇钱树”。

1996年,临猗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三五”格局之一——50万亩的枣粮间作,引领群众大力栽植梨枣,发展鲜枣产业,使全县的梨枣面积发展到20万亩,并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栽枣热潮,新疆、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内蒙,本省的河津、运城、闻喜、交城等地,纷纷派人前来取经,甚至将临猗县的栽枣能手请到各地现场指导,临猗成为各地学习的“示范园”。自此,临猗梨枣成为当地农业继苹果之后的第二轮主导产业,庙上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梨枣第一乡”,而率先种植枣树的庙上乡山东庄村,则奔上小康之路,被誉为“三晋梨枣第一村”。

“三次革命”产业兴旺

进入21世纪,由于梨枣在全国大面积种植,造成产量过剩、集中上市和产品滞销等问题。不服输的临猗人又千里迢迢从山东沾化引进冬枣进行高接换头,并多次前往陕西大荔县参观学习。很快,冬枣以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货架期长等诸多优点,成为临猗枣农新的希望和主导产品。

2010年以来,临猗冬枣面临雨季裂果、货架期短、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大等问题,特别是冬枣成熟期,正值雨季,一场连阴雨会造成六成以上冬枣爆裂,甚至“全军覆没”,全县冬枣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于是,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大力宣传推广设施大棚、“矮密早”栽培、配方配肥、开心形修剪、环剥环割、生物防治六大技术集成,引导枣农发展设施枣业,使全县现代设施枣业发展步入转型跨越的快车道。

临猗县的冬枣主要产地在庙上乡,故称为庙上冬枣,庙上冬枣享有“南荔枝,北冬枣”的盛名。目前,临猗县枣树种植面积20万亩,鲜枣年产量3亿公斤,总产值21亿元。枣树品种分为早熟、中熟、晚熟及观赏枣四大品系,与国家枣种质资源圃联合建起了拥有500多个品种的枣种质资源圃,其中十余个优种实现了规模推广,由成熟期1个月、货架期2个月拉长到成熟期5个月、货架期7个月。

随着枣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田间地头和临街门店交易已经满足不了客商的需求,临猗县认真谋划建设了枣果交易中心,辐射了全国60多个地区的物流高速托运专线,极大地满足了客商的运输需求。

从栽种梨枣到嫁接冬枣再到设施大棚,临猗枣业经过三次“产业革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鲜枣生产基地和设施枣业示范基地,跨入“全国枣业十强县”行列,先后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最大的优质鲜食枣示范基地”“全国设施冬枣科技创新基地”“中国鲜枣之乡”等荣誉称号。2019年,庙上乡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2022年,庙上乡(冬枣)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名单。

文旅融合“丰”景更好

庙上乡山东庄村是临猗县以建设鲜枣特色小镇为抓手,构建城乡融合、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自动化设施大棚、气象观测站、统一标准的采摘设施……临猗县枣博物馆里,以声光电的多媒体应用详细向公众显示庙上乡鲜枣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村史馆、老酒坊、民俗院、乡土风情浓郁的枣乡壁画,展现了枣乡全新的景象;山东庄村村口那棵毕平生前栽植的枣树,根植贫瘠,奉献甜美,成为枣乡的枣魂,体现着枣乡人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品格。

近年来,临猗县依托丰富的枣业旅游资源,将文化融入每个景点,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乡村“微旅游”景点初显活力。庙上乡精心设计鲜枣艺术包装,将鲜枣文化和旅游标志性元素植入枣果和包装中,倾力打造“文创艺术枣果”;以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为途径,大力实施“5191”农文旅融合工程,即建设5个鲜枣特色文化村、19个特色“林下游”点、1个田园文化综合体,着力打造“微旅游”景观,大力打好“枣业牌、文化牌、旅游牌”,奋力构建独具特色的鲜枣文化小镇,为文旅事业大发展夯实基础。

一条古道,贯穿枣园。庙上乡党委、政府把庙上村到观景台沿线6公里打造成城西村复兴庄小游园,完成道路绿化美化4公里,改造升级下水道100多米,修缮农户墙面1000余平方米。

一片枣林,打造核心。在观枣台周围嫁接500多种枣苗,让庙上乡成为全国枣品种集大成者,引导全县枣农继续改良品种。如今,枣林绿意葱茏,游客扫扫二维码就知品种、特性。

一轴两翼,三产融合。一轴:沿涑水河横穿庙上13公里,流经10个村,形成了滨水观光资源。两翼:一是以枣业博览馆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文旅综合体验区,包含现代枣业科技博览区、特色民宿饮食区、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区。二是以“好想你”冬枣深加工为核心的全链条冬枣产业聚集区。即以冬枣交易市场为核心,打造鲜枣交易基地、会展中心、物流仓储园、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深加工龙头企业、研发基地等枣产业链条基地。

万亩枣海碧波荡漾,设施大棚连绵起伏。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黄河三角流域的临猗县,背靠黄土高原,面朝滚滚黄河,没有矿产资源,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仅靠农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康庄之道。站在临猗县庙上乡枣业博览馆远眺,大西高铁与万亩冬枣园交会融合,不远处“中国鲜枣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标语格外醒目,一幅美丽丰收的画卷尽收眼底。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