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平认真工作
永远面带微笑,眼睛里透着光,年近五旬的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锭子厂装配班班长刘兴平,依然孜孜不倦努力向上。从19岁时就进入经纬智能公司的刘兴平,经过时间的洗礼,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一位“中年大叔”。
多年来,刘兴平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曾有丝毫懈怠,他先后获得公司“五小发明”一等奖、晋中市“五小”竞赛二等奖、国机集团“金牌班组长”等荣誉,他带领的装配班连续3年被公司评为“五星级精益班组”,荣获现场“6S”标杆班组、晋中市“五小”自主改善优秀班组、国机集团“金牌班组”“全国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和山西省、晋中市及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12月7日,《科学导报》记者在采访中聆听着刘兴平工作中的点滴,深入了解了这位把半辈子奉献给经纬锭子事业的老班长身上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让领导放心
2020年8月,用户反馈有2套锭子装错了型号,导致现场安装返工。接到反馈后,刘兴平配合营销人员第一时间给用户快递了对应的产品。生怕再次出错,刘兴平连夜组织班组成员把生产现场待发的20箱已装箱的锭子全部进行了仔细核验,确认无混料后才下班。这件事过后的一个星期里,刘兴平组织班组几位骨干一连四五天跟踪现场每道工序,找出所有可能导致混料的环节,制定《防止再发措施6条》,并跟进检查,用实际行动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2021年是锭子扩能上量的关键一年。6月16日晚,刚下班回家端起碗吃饭的刘兴平接到了主管生产厂长的电话:“老刘,接到营销中心紧急通知,发往巴基斯坦的主机是明天晚上的船期,我们配套的12000套68锭子需要在明晚8时前完成装箱,一起发走!”挂断电话,刘兴平心里忐忑不安。以当前的人员、设备配置一天只能做到8000件的日产,而且在持续上量阶段大家已经精疲力尽了,可误了船期,运输费贴不起啊!“你吃完再走行不……”妻子的话音还没落,他已经跑出了家门。仅用了20分钟,他就到了车间,开始核对68锭子的在制数量,检查工装有无缺漏,并联系骨干和调整工连夜转产。直到午夜时分,准备工作基本妥当,刘兴平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可第二天一早不到6时,他就又钻进了工厂,组织夜班和早班人员调配、工序合并,安排大家轮着吃饭,叫骨干指导工序要领……当天晚上7时18分,12000套68锭子提前完成装箱,如期发运。
多年的摸爬滚打,练就了刘兴平超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不论产量还是质量,他总是能超预期完成。“装配班交给老刘,放心!”这是锭子提质上量阶段分厂领导对刘兴平最多的评价。
让组员安心
装配班各项工作能名列前茅和职工们超强的凝聚力分不开,更与刘兴平一直以来“心里装着大伙儿”密切相关。班组的小年轻们都能体会到班长事无巨细的“唠叨”和对他们的关爱。从入厂就跟着刘兴平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朱说:“他对我们班职工的家庭状况都一清二楚。比如,小郭的母亲瘫痪在床需要倒班、韩师傅的孩子今年高考、老李父亲去世了需要人手……他总是能替我们着想,在大家需要的时侯拉一把。在我们心里,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每次进入装配班看到刘兴平都是忙忙碌碌永不停歇的样子,一会儿和师傅们一起干活,一会儿又开着叉车运输零件,一会儿又跑去抢修设备,上窜下跳灰头土脸,他是装配班的“一线工”,是“叉车工”,是“维修工”,还是给兄弟姐妹身先士卒的“带头人”……在这位带头人的感召下,装配班成为一支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狼性团队。
月装配量从19万套跃升至30万套的新纪录,这是过去一年中刘兴平带领团队创造出的奇迹。
对自己狠心
2018年锭子厂装配班引进国际领先的全自动装配线。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纯英文数控程序编码,要熟悉掌握并运用好它,对于年近五十的刘兴平来说有些困难,他研究新东西要比年轻人慢些。起初还有些犯愁,可刘兴平知道这套进口设备将给企业带来整体制造水平、用工成本等多方面质的突破,于是从设备回厂调试开始,每天一安排完现场工作便进入无尘车间观察设备的运转流程,研究每个零件的工装工位,还时不时地和技术员、徒弟们交流,用手势和日本厂家工作人员比划着其中的“门道”,工作人员临返程前对这位一心成事的班长竖起大拇指以示钦佩。
自动线运行初期遇到过很多问题。有一次,弹性管包边后,造成60%的弹性管变形,导致校直返工复校,甚至直接报废,心急如焚的刘兴平拉着技术员和徒弟中午不吃饭、晚上不回家,一门心思扑在自动线上找问题,最后发现是由于工位定位不合理所致。找见问题后的他又拽着徒弟和技术员开始各种试验,最后,设计出合理的工装,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产品下机合格率提高到100%。在整个自动线运行过程中,诸如这样的问题出现过上百次,但都在他和团队成员的苦心钻研下得以解决。如今的自动线已从最初的日产1000件提高到日产4000件以上,而且运行稳定,零件下机合格率达100%。
刘兴平用执着成就他热爱的锭子事业,用奉献守护与他共同战斗的兄弟姐妹,用敬业拥抱变革顺应时代的发展,他励志的故事深深影响了新一代经纬人做到“择一事、专一业、奋斗一生”。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 通讯员 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