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左)和菇农在种植地交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有些成长需要先埋进黑暗,有些答案必须经历解冻期,像菌丝在寒冬编织暗网、像春芽用破土丈量勇气。”4月14日,山西汇硕食用菌科技公司负责人黄超在微信朋友圈发文道,中国食用菌商务网曾这样评论他——山西黄超是第一个种蘑菇种到人民大会堂的人。
黄超2008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食用菌种植、新技术研究及推广,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创业就业个人”称号,2019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他联合当地菇农成立的食用菌合作社2014年被命名为“省级示范社”,2017年被评为“山西省最具成长型企业”。他创办的企业山西汇硕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22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大三时,黄超东拼西凑了3000元开始平菇种植试验。第二年筹集10万元做平菇生产,但由于试验和生产脱节、技术与管理跟不上,投入都成了“学费”。面对失败他没有放弃,前后多次到省内多家菇场学习,虚心向菇农请教,认真剖析失败的原因。为了种植成功,黄超经常24小时蹲守菇棚,烧火、调温、保湿,比看护自家孩子还要精心。就算是付出这么多辛苦,有时候也会事与愿违。“我也沮丧过、迷茫过,整夜整夜地睡不着,难道就失败了、放弃了?不行,别人能做成,我为什么做不成呢?我要对标做得好的菇农,向他们学习,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黄超说道。
就这样,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克服一道道的难关,黄超终于掌握了一套蘑菇生产技术。菇棚也由1个变成2个,2个变成4个……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在晋中国家农高区,他已拥有先进的食用菌机械加工车间、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消毒车间、冷库、育种室、实验室、食用菌病虫害研究室等,年生产鲜菇能力500吨,菌种生产能力覆盖山西全境,在怀仁、太谷和太原建立了鲜菇销售中心,组织销售各类鲜菇8000吨。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夏季气候凉爽宜人,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如何在夏季为食用菌创造更稳定的生长环境,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黄超深入调研山西气候特点,经过反复试验,在春秋拱棚基础上创新设计出双层拱棚。该棚型由外遮阳棚与内保温保湿棚组成,外层覆盖高遮光率遮阳网,有效降低棚内温度;内层则维持适宜温湿度,精准满足食用菌生长需求。这一设计既解决了夏季高温对出菇的抑制问题,又通过双层结构提升了抗风、雨、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双层拱棚凭借架构简单、成本低、寿命长等优势,显著改善了“夏菇”品质,成功填补了国内夏季食用菌市场空白,产品畅销全国。目前,该技术已获专利授权,并在多地推广应用。
“但是这么单薄的大棚冬天不能种植吧?”面对菇农的疑问,黄超肯定地说:“对,这个大棚就是为夏天设计的,冬天是不考虑的。”按照山西菇价的市场行情,夏天的价格比肉贵,冬天的价格不如白菜。所以,按照黄超的设计,他是想让蘑菇种植户夏天挣够钱、冬天吃喝玩。
黄超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将生产实践与创新相结合,截至目前,已开发出食用菌新技术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山西汇硕食用菌科技公司也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成为首批“科创中国”山西省博士创新站。
黄超说:“一个人种好蘑菇,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算什么本事。只有将自己置于农村大舞台,融进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群人种好蘑菇,帮助农民创业,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才有更广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更大的价值。”他用了3年时间慢慢地设计,一有进展就发到群里和菇农沟通。终于在2022年研究出“一个人就能种蘑菇”的平菇轻简化生产线,深得菇农的喜爱,并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这种一个人也能种蘑菇的机器,老百姓只需要花1万多元就能照着图纸自己焊接下来。
“原来雇不到人,效率也低,市面上存在的机器价格高达十几万元,功率高、用电贵,我们老百姓很难用得起。现在我们夫妻二人轻松拿下。”一位菇农感慨道。
类似的“小发明”黄超团队研究了不少,例如,接种钉技术、夏季双拱棚生产技术、平菇发酵熟料无污染生产工艺、黄土高原香菇夏季差异化生产模式和食用菌全自动加湿系统等,“我们现在已经申请的专利是12项,授权的专利是8项。”黄超说。在他看来,这种小的发明创造不仅解决菇农在日常生产中“卡脖子”的问题,更是为蘑菇行业进行科技赋能。
扎根山西十多年,黄超一直秉持“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到太谷、和顺、娄烦、沁源、宁武等31个县市,累计发展农民生产基地30个,服务太行山区、吕梁山区2000多户菇农。“这些技术菇农用得着、用得了、用得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黄超笑着表示,“菇农的笑脸与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收益。”
科学导报记者 王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