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李秀莲:深耕沃野育荞麦 匠心坚守农科情

   2025-04-17 22

李秀莲在试验田观察荞麦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每一粒荞麦种子,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每一朵荞麦之花,都绽放着生命的绚烂。我们荞麦研究者,就是努力把它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4月1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原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三级研究员李秀莲时,这位在荞麦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数十载的专家用朴实而坚定的话语,道出了她对荞麦事业的深厚情感与执着追求。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科技赋能荞麦产业

李秀莲1988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直至去年退休,她将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荞麦科研事业。在漫长的科研岁月里,她始终专注于荞麦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她深知,实验室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唯有真正应用于田间实践,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与意义。

她时常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将实验室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两三月,霜打就回家。’这既是一句充满诗意的农谚,也是荞麦种植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通俗易懂且蕴含哲理的话语,是当地世代种植荞麦的百姓口口相传下来的。因此,我常跟青年人说,要走到田间去,在那里能学到比实验室更多的东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民种植的荞麦是直根细、侧根少、茎秆细弱、几乎无分枝、抗旱性差、易倒伏的独杆小粒品种,易受冰雹、干旱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产量水平低。所以我之前的工作都是在培育抗倒伏性强的高产品种。”李秀莲介绍起专业来中气十足。

“以前,我们团队只有一间简陋的实验室,连一台像样的显微镜都没有。”李秀莲回忆道。为了筛选抗逆性强的荞麦品种,她带着团队跑遍山西的沟壑梁峁,采集野生荞麦资源。白天在田间记录数据,晚上回到实验室分析样本,常常工作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期间,李秀莲及其团队育成荞麦品种6个,其中“晋荞麦2号”是山西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苦荞品种,“晋荞麦7号”为山西首个四倍体甜荞品种。“四倍体甜荞品种‘晋荞麦7号’的选育与应用”2021年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实验数据和实践中,这些“新荞麦”的抗灾害能力和产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品种在田间的大面积推广,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推动了荞麦产业的发展。

李秀莲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工作,皮肤上留下的点点晒斑正是其常年下地劳作、为农业科技事业默默奉献的勋章。除此之外,她还笔耕不辍,发表了30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了4部学术著作,为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培育红花观赏新品种 丰富荞麦品种资源

传统上,荞麦因生长周期短,常被农民作为“救灾、填闲作物”种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秀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将目光投向了观赏荞麦新品种的培育,将研究方向拓展至荞麦的多元化开发。

荞麦分为甜荞和苦荞。甜荞,被誉为21世纪的明星作物,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有药用价值。我国是世界第二甜荞生产大国,在山西,甜荞是特色优异杂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30万亩。甜荞的花朵颜色有粉色和白色,与苦荞比,花朵较大,带有香气;而苦荞只有极小的无香型黄绿色花朵。

2014年,李秀莲带领团队开展观赏甜荞品种的研究,用化学试剂处理淡粉花的甜荞亲本,当年获得罕见的深红色花单株,令她欣喜若狂:“普通甜荞花多为白色或淡粉色,红色花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基因突变,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经过连续多年鉴定、选择,终于在2024年7月,“并甜荞2号”成功问世,成为山西首个观赏甜荞品种。该品种花大、色红,花期长达60多天,十分适合作为观光农业的种植品种。

“并甜荞2号”极具特色,不仅适宜作为文化旅游业中的观赏性花卉作物,其盛开时所产出的花蜜更是香甜醇厚。在传统文旅种植领域,多数花卉往往仅具备单一的观赏功能,待花期一结束,便需进行清理。然而,“并甜荞2号”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其花期长达两个月之久,且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在开花期间能持续产蜜,待成熟后,还可作为粮食作物加以利用,既发挥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又满足了人们对粮食和蜂蜜的实际需求。

这一品种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荞麦的产业定位。在忻州市某生态农场,“并甜荞2号”连片种植,形成绵延数公里的红色花海,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如今,“红荞花海”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砥砺传承科技薪火 培养新型科研人才

在科研事业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李秀莲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她积极承担起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的重任,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李秀莲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她常常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田间,她亲自示范荞麦的种植、管理和选育方法,让年轻人亲身体验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同时,她还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实践教学,李秀莲还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她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让他们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她与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年轻一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她用实际行动传承了科技薪火,为农业科研事业培养了后备力量。

李秀莲的行事风格与工作态度深受其师、被誉为“世界苦荞之父”的林汝法先生影响。“林老师一生低调谦逊,潜心科研。20世纪80年代,在实验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他率先发现苦荞含芦丁(维生素P)比甜荞更高,保健作用更优,并得到世界荞麦科学家的认可,进而推动了世界苦荞产业的发展。”谈及已故恩师,李秀莲满怀敬意,“林老师与师母淡泊名利、毕生奉献,身后更双双捐献遗体,令人由衷钦佩。”

2024年11月,李秀莲退休。但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仍在团队指导新人研究项目。问及原因,李秀莲说:“育人和育种一样,不能断代。我虽已退休,但依旧希望把我的经验尽可能多地传给接班人,也算是发挥余热了。”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李秀莲感慨万千。她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未来如果条件允许,她还将继续在荞麦育种领域深耕细作。她相信在科技的引领下,荞麦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实习记者 董舒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