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赵海东:为土地“疗伤”的“生态修复师”

   2025-04-07 301

在大同大学,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他带领团队将煤基固废“点石成土”,让荒芜的盐碱滩长出沉甸甸的果实,用科技的力量为土地“疗伤”,书写了一段从实验室到田野的“炽热浪漫”。从业多年来,他先后被授予“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利废新材料领军人物”“山西省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土盟盐碱地产业服务专委会委员”等,他就是大同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海东。3月28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了赵海东,了解到其创新性地利用煤基固废制备人造土壤基质、并成功应用于盐碱地、矿山及沙荒地修复的事迹。

从“煤渣”到“沃土”的技术革新

从怀仁农家院里走出的赵海东,攥着西安交大博士学位证书时,原以为就此和祖辈的锄头作了别。谁料命运却让他打了个回马枪——如今在山西大同大学的讲台下,这位昔日的“农门子弟”,正卷起裤腿踩进白花花的盐碱滩,弯腰丈量着每一寸板结的土地。实验室的烧杯与田埂上的箩筐,在他沾满泥点的工作日志里奇妙相遇,硬是把煤基固废炼成了改良土壤的“灵丹妙药”。从以为跳出了农门,到重新认识土地馈赠的深意,赵海东的科研路绕了个充满宿命感的圆。

随着煤炭资源大规模地开采和应用,我国已累积产生了高达650亿吨的煤基固体废弃物。当前,仅有少量粉煤灰和脱硫石膏被用作水泥填料实现了循环利用,而绝大部分固废因难以再利用,只能采取堆积填埋的方式处理,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还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亟需开发煤基固废的新应用领域,提升相关技术含量,以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附加值,从而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赵海东一直致力于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针对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汽化渣等大宗固废,提出可以将固废“吃干榨净”,高效循环利用的“同大模式”(固废基人造土壤、固废基胶凝材料)。赵海东牵头起草了《煤基固废人造土壤基质用于盐碱地改良技术规范》《煤基固废人造土壤基质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煤基固废人造土壤基质用于沙荒地修复技术规范》3项团体标准,标准的发布为我国煤基固废的土壤化利用建立了新的技术标准,填补了相关行业技术空白。

以科技守护土地的“炽热浪漫”

“每修复一亩盐碱地,就能消耗百吨固废,新增耕地、保护环境一举两得。”赵海东介绍,团队起草的3项团体标准,为盐碱地、矿山和沙荒地修复提供了“技术模板”。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滩经固废土壤改良后,玉米亩产实现重大突破,当地农户感慨:“这些‘黑疙瘩’真成了救命药!”

赵海东研究团队采用固废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底渣、洗煤泥渣、煤气渣、尾矿渣等为修复土专用主材料,在山西省朔州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达拉特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北京市怀柔区,江西南昌,广东河源和陕西榆林市建立人造土壤修复盐碱地、沙荒地以及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取得显著成效。本技术既可批量消耗大宗固废保护环境,也可新增土壤,解决我国耕地面积紧缺的现状。

每年春回大地,赵海东携团队深入示范田,从取样检测到固废原料分析,精心研制人造土壤配方。实验室里,种子试种先行;示范田中,中试方案周密部署,田间管理一丝不苟。生态修复工作严谨入微,团队成员常以田间简餐为乐。历经耕耘,他们的脸庞被阳光晒得黝黑,然而,当他们亲眼见证那些曾经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在秋日里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引得农户们笑颜逐开时,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祖国广袤大地的深远意义。这份成就感让他们满心自豪,干劲倍增。

让论文“长”在泥土里的教育情怀

赵海东注重团队和平台的建设,鉴于固废资源化利用是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团队汇集了化学、材料、化工、环境工程、机电、资源与环境、人工智能、农学等专业的博士团队创新共同体,打破了学科壁垒,这种“跨界协同”的创新模式在同大开出了交叉融合的智慧火花。

在教学方面,赵海东曾先后承担化学和材料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他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将自己在科研和应用领域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教育和应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受到了同学和同行的一致好评。2017年评为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2020年指导完成了大同大学创新创业项目1项,2024年指导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2024年指导学生获得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2024年主持山西省教改项目1项。

“实验室数据再漂亮,田里长不出庄稼就是零!”在赵海东的课堂上,学生常被“赶”到田间地头。他带着团队在示范田里安营扎寨,白天取样检测,夜晚分析数据,饿了啃馒头就咸菜,他笑称这是“最鲜活的思政课”。

赵海东说:“那些在实验田里晒脱皮的夏日,伴着粉碎机轰鸣的不眠夜,终化作盐碱地里冒出的嫩绿新芽。”如今站在自己改良的肥沃田野之畔,这个曾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农家学子,正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祖辈耕耘的土地——让每一粒种子,都找到回家的路。

科学导报记者 王小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