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风湿免疫病,主要影响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本文将从症状、病因、治疗、预后及锻炼等方面,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全面解析。
一、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发病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HLA-B27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携带HLA-B27基因的人群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并非所有携带该基因者都会发病。
2.感染因素。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强直性脊柱炎,如肠道菌群中的克雷伯菌等。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
3.免疫因素。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键环节。免疫细胞过度活化,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不断刺激关节滑膜、韧带等组织,引起慢性炎症,逐渐导致关节破坏、强直等病理改变。
4.环境因素。寒冷、潮湿等不良环境因素可能促使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人体的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关节局部的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使得关节组织的代谢减缓,增加发病风险。
5.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也与强直性脊柱炎有关。
二、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通常是在腰骶部出现钝痛和晨僵,活动后可能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腰背痛。慢性腰背痛是早期患者最具特征的症状,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发作,夜间、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明显,活动后减轻。
2.晨僵。早晨或久坐起立时,腰部发僵最为明显,活动后减轻。
3.活动受限。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减少。随着病情进展,整个脊柱发生自下而上的僵硬,逐渐出现腰椎前凸消失、腰椎变平、胸廓变硬的驼背畸形。
4.外周关节炎。部分患者以外周关节炎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以髋、膝、踝、肩关节肿胀为主的单关节炎或少关节炎。
5.肌腱端炎。好发于足跟、足掌部,也可见于膝关节、胸肋连接处等部位,受累部位常有肿痛现象。
6.关节外表现。约30%的患者可出现眼部症状,如急性虹膜睫状体炎;2%-10%的患者有心血管系统表现,如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肺部病变多见于疾病后期,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等。
三、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炎症,减轻疼痛,延缓病情进展,保持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直、畸形。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1.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减轻疼痛和炎症;抗风湿药物如柳氮磺吡啶对控制病情进展有一定作用;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特异性地阻断炎症因子,对病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2.物理治疗。热敷、按摩、牵引等物理治疗方法有助于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
3.运动疗法。游泳、瑜伽等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脊柱和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4.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出现严重畸形或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脊柱矫形手术、髋关节置换术等。
5.中医治疗。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
四、预后
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因人而异。经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能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但如果病情严重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导致脊柱和关节的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等不良后果。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五、锻炼
锻炼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遵循适度、渐进的原则,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推荐的锻炼方式包括:
1.伸展运动。如深呼吸、转体运动等,有助于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2.游泳。低强度但全身性的运动,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心肺功能,同时不会对关节造成过大压力。
3.瑜伽。提高身体柔韧性,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改善姿势和平衡能力。但应避免过度扭转和弯曲脊柱。
4.步行和慢跑。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力。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锻炼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和积极的锻炼,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李铁涛 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