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CKD)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的健康。据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占成年人群的10.8%,而在这部分患者中,超过50%的患者合并贫血,这种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被称为肾性贫血。肾性贫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是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肾性贫血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肾性贫血是指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所引起的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颇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肾脏排水、排钠功能降低,血液稀释,血细胞浓度下降。此外,尿毒症患者代谢产物积聚,导致红细胞生存期缩短,产生溶血,进一步引发贫血。肾血管内膜异常及管腔狭窄,使得流经该处的红细胞发生变形,易遭破坏,也是溶血的原因之一。
二、肾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肾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普通贫血相似,没有特异性表现。患者可见面色苍白、眼睑浮肿、头晕、眼花、耳鸣、胸闷、气急等症状。活动后气促、畏寒、疲惫、嗜睡、食欲缺乏、肌无力、活动能力下降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长期肾性贫血患者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心绞痛及性欲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者贫血面容,呼吸频率加快,心动过速等体征。实验室检查方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减少,血细胞比容下降,外周血涂片偶见破碎红细胞。肾功能检查可见血清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降低。铁代谢检查提示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提示铁缺乏。
三、肾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首先,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如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通过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确贫血程度。肾功能检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等指标,判断肾脏损伤程度。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有助于诊断肾性贫血,肾性贫血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通常降低。铁代谢指标了解体内铁储备和利用情况,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综合上述多种检查方法,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肾脏病导致的贫血。
四、肾性贫血的治疗
肾性贫血的治疗目标是纠正贫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原则包括补充红细胞生成剂、对症治疗以及积极治疗肾脏疾病,恢复肾脏功能。
1.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肾性贫血的主要治疗药物,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周3-4次。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和体重,调整药物的剂量。雄激素疗法也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
2.铁剂补充。肾性贫血患者常存在铁缺乏,补充铁剂可纠正贫血状态。铁剂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予患者,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对于纠正肾性贫血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当肾性贫血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时。
3.输血治疗。对于急性失血或严重贫血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紧急红细胞输注,以纠正贫血,维持生命。
4.透析治疗。透析治疗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可替代肾脏的代谢功能,降低肾脏负荷,对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尤为重要。
5.肾移植。有条件的患者可通过手术进行肾移植治疗,改善肾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肾性贫血的问题。
五、肾性贫血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肾性贫血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慢性肾脏病,控制疾病的进展。健康人群应避免诱发肾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避免服用肾毒性药物等。对于已经确诊的肾脏疾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早期发现慢性肾性贫血。
总之,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综合治疗,纠正贫血,积极治疗肾脏疾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定期进行贫血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肾性贫血,是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范晓燕 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