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众多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冠脉介入治疗,特别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微创、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冠脉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手术过程、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康复的相关知识。
一、冠脉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冠脉介入治疗,全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利用心导管技术,通过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等外周血管,将特制的球囊导管送入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方式,解除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或阻塞,从而恢复心肌的有效血液灌注。
PCI手术的成功标准通常包括血管造影成功、操作成功和临床成功三个方面。血管造影成功指的是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小于一定标准(如50%或20%),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3级血流。操作成功则是在造影成功的基础上,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临床成功则是指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且这种有益作用持续一定时间(如6个月以上)。
二、冠脉介入治疗的手术过程
冠脉介入治疗的手术过程通常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监测三个阶段。
1.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疾病历史、机体健康水平、心理状态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和护理方案。(2)术前教育。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3)术前准备。术前禁食禁饮一定时间,进行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如备皮,以及心电监护、吸氧等基础护理。
2.手术操作。(1)局部麻醉。通常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2)导管送入。通过穿刺的血管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3)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将球囊导管送至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根据需要,可能植入冠状动脉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4)造影复查。手术结束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确认血管通畅情况。
3.术后监测。(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2)心电图监测。定期观察心电图,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3)穿刺点观察。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或血肿等情况。
三、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饮食与健康指导等方面。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特别是要注意监测血压,因为低血压可能会降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2.并发症预防。(1)出血与血肿。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包扎情况,确保包扎牢固,避免过紧或过松。如发现渗血或血肿,应及时处理。(2)血栓形成。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等,以预防血栓形成。(3)造影剂肾病。对于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通过排尿排出造影剂,保护肾功能。
3.饮食与健康指导。(1)饮食调整。术后患者应注重低盐、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增加饮水量,促进造影剂的排出。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2)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功能,促进康复。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3)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可能因手术创伤、担心预后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四、患者的康复与自我管理
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这包括:
1.遵医嘱服药。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以预防再狭窄和血栓形成。
2.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
3.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血压、血糖、血脂在理想水平。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4.健康教育。参加医院或社区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总之,冠脉介入治疗及术后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手术操作、细致的术后护理以及患者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廖秋红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