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作为产妇在分娩及产褥期面临的潜在威胁,是每一位新妈妈不可忽视的“产后危机”。其发病率约为1%~7.2%,不仅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还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新妈妈的身心健康。本文将详细探讨产褥感染的定义、病因、症状、预防及应对策略,帮助新妈妈们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一挑战。
一、产褥感染的定义与病因
产褥感染,顾名思义,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通常指产后6周内)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这些病原体可能来源于产妇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也可能由外界环境如被污染的衣物、手术器械等引入。产褥感染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感染。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在分娩时或产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病。例如,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体在孕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阴道炎或宫颈炎,但产后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能迅速增殖,引发严重感染。
2.外来感染。由被污染的衣物、用具、手术器械等物品接触后引起感染。这与医院的无菌操作是否严格密切相关,同时,产后住院期间探视者和陪伴者的不洁护理也是重要的感染源。
3.与分娩相关的诱因。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滞产、剖宫产操作不当等,均可能增加病原体入侵的机会。此外,产前产后出血、宫腔填塞纱布、产道异物等也是产褥感染的常见诱因。
4.产褥期不良处理。如产妇卧具不洁、床单被褥更换不及时、过早性交等,都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产褥感染的症状
产褥感染的三大主要症状为发热、疼痛和异常恶露。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还可能出现其他特异性症状:
1.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体温会超过38℃。
2.疼痛。可能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会阴部疼痛或腰痛等。
3.异常恶露。恶露的颜色、性状和气味发生改变,如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过长、出现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异味等。
此外,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或乳房胀痛、乳汁排出不畅等乳腺炎症状。
三、产褥感染的预防
预防产褥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孕期和产后的健康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贫血、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孕期性生活;积极治疗生殖道和泌尿道感染。
2.规范分娩操作。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分娩,确保手术器械和敷料等物品的无菌处理;分娩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阴道和宫腔检查。
3.注意产后护理。保持居住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新鲜;产妇应勤换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产后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4.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探视者和陪伴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产妇共用物品;产妇应避免盆浴,可采用淋浴方式清洁身体。
5.密切观察产后恢复情况。产妇应密切注意自己体温、恶露及疼痛情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四、产褥感染的治疗
一旦确诊产褥感染,应立即进行积极治疗。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通常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以确保疗效。
2.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高热患者需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疼痛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出现脓毒症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进行紧急救治。
3.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
4.心理支持。产褥感染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产褥感染作为新妈妈面临的“产后危机”,其危害不容忽视。但通过加强孕期和产后的健康管理、规范分娩操作、注意产后护理以及密切观察产后恢复情况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产褥感染的发生。同时,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规范治疗以确保母婴安全。希望每一位新妈妈都能顺利度过产褥期,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蒋晖 彭广涛(通讯作者)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