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被定义为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早产儿能够存活,这些提前出生的小勇士们,需要在医院里经历一系列关卡,才能够顺利出院回家与父母团聚。
关卡一:保暖
由于早产儿皮肤薄嫩、具有较大的体表面积和相对较少的皮下脂肪,以及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功能,早产儿出生后首要面对的就是体温问题。低体温会影响宝宝的呼吸、循环,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早产宝宝一娩出,需立即放置在温暖的辐射台上擦干、毛巾包裹,或者放进保鲜袋或用保鲜膜包裹,防止热量和水分的散失。住院期间,会根据宝宝的体重和日龄来调节暖箱的温度和湿度,让宝宝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关卡二:呼吸
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呼吸肌力量薄弱,导致生后易出现呼吸困难。为顺利闯过呼吸关,宝宝出生后需立即使用T组合呼吸器帮助肺扩张,转运至NICU后,根据宝宝呼吸困难的程度使用无创呼吸机或有创气管插管的呼吸机来维持和稳定呼吸,同时可予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另外,可以通过使用药物,如咖啡因,避免呼吸暂停的发生。
关卡三:循环
为了确保早产宝宝能够平稳度过危险期,维持循环稳定也尤为重要。这需要将宝宝的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维持在健康的范围内,以确保组织器官能够得到有效的灌注。鉴于早产儿的心脏和肾脏功能还未全面发育,医生每日所开具的输液量必须进行严格的计算,不能过量也不能过少,必要时还需给予一些血管活性药物。
关卡四:喂养和营养
早产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无法经口获得足够的营养来满足自身的生长需求,会导致低血糖、发育迟缓并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为了保证摄入充足营养,可通过留置外周或中心静脉通道来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给宝宝输注各类需要的营养元素,保证体重的增长。随着日龄的增长,肠道功能日益成熟,可逐渐减少肠外营养,同时谨慎增加奶量。
关卡五: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主要与脑血管以及脑白质的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损伤有关,出生胎龄越小,脑损伤的风险越大。常见的脑损伤类型为颅内出血与脑白质损伤。住院期间,需采取精细化的医疗和护理措施,如注意保暖、避免声光刺激、集束化护理等,避免颅内出血的发生,并定期进行脑超声检查。出院后还需进行随访,了解远期神经—精神发育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关卡六:感染
由于早产儿的免疫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皮肤粘膜的防护功能较差,住院期间需进行穿刺、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使得早产儿更易发生感染。为了降低宝宝感染的风险,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感控措施,如检查宝宝前必须洗手,宝宝物品专人专用,定期进行空气、暖箱、物品的消毒,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倡导并积极推进母乳喂养等。
关卡七:高胆红素血症
由于红细胞的破坏,每个宝宝出生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发生。由于早产宝宝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极易通过血脑屏障侵犯大脑,引起胆红素脑损伤。为了降低脑损伤的发生,可通过经皮胆红素值的测定,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蓝光治疗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关卡八:贫血
铁是人体造血必需的原料,由于早产宝宝提前出生,导致体内铁储备不足,加之住院期间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抽血检查,容易发生贫血,贫血会对宝宝病情和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减少贫血的发生,可通过延迟脐带结扎、微量血化验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如发生了贫血,可予补铁治疗,如贫血严重,必要时需输血治疗。
关卡九:早产儿视网膜病
胎龄极低的早产儿视网膜尚未发育成熟,生后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有时难以避免使用高浓度氧,导致早产儿发生视网膜病的风险增高,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失明。对胎龄低于34周、体重少于2000g或临床上有高风险视网膜疾病的新生儿,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错过治疗时机。
关卡十:听力损害
早产儿比足月儿更易发生听力损害。在住院期间,耳鼻喉科医生会对宝宝进行听力筛查,如发现异常,须完善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听力损害。
总之,尽管早产宝宝出生后面临重重关卡,但相信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父母的关爱下,这些娇嫩的小生命一定能够成为最坚强的小勇士,一路过关斩将,健康成长!
龙云霞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