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卓借助探伤工具进行检查(受访者供图)
2024年12月31日,伴随着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朔州这座曾经的边关要塞,千年之后再次迎来“铁马”阵阵,就此迈入高铁时代。“当时就是在这条线路上,高铁从我眼前飞驰而过。”赵晓卓激动地对《科学导报》记者说,“那种风驰电掣的呼啸声,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2016年底,赵晓卓走出校园,成为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高铁工务段的一名线路工。入职前,他从来没想到,那些绵延千里、质地坚硬的钢轨也会“生病”。2018年,赵晓卓由高铁线路工转岗为探伤工,从此,他与铁路探伤疗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夜间对钢轨进行检查(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在寒潮防断关键期,赵晓卓接到任务:对太原南石太场10道右股钢轨的焊缝探伤检查。在一处焊缝的轨底坡角,仪器屏幕突然闪过一个异常波形,波幅不是很高,反复探测也无法判定。仪器没问题、操作没问题,原因是什么?他头脑中,快速检索学习到的探伤案例,学习经验告诉他是检测不够精准。他摘掉手套,捏住探头,粘上冰冷的耦合剂,再次探测。在探头快推至焊筋时,仪器屏幕的波幅瞬间冲顶,缺陷当量显示达到判伤标准。这个缺陷,让他心里很紧张。轨底角厚度只有12毫米,是钢轨最薄弱的部位,伤损取向千变万化,如果探测角度不准,超声波就打不到目标位置,从而导致发生漏检。太原南站每天发行上百对动车组,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伤损,就存在断轨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赵晓卓第一次独立发现并判定的伤损。事后,工务段上奖励了他、师傅表扬他、同事给他点赞、家人给他赞许。这些接踵而来的认可,愈加坚定了他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平日里的刻苦学习,他说:“不吃钻研的苦,就尝不到收获的甜。” 转眼又过去三四年,这期间,赵晓卓先后参与了大西高铁原太段、郑太高铁、集大原高铁开通,为这些线路检测钢轨上万公里。2021年,在“振兴杯”铁道行业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铁路第六届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无损检测员(工务)总决赛中,赵晓卓取得了全路第4名的优异成绩,这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工务系统探伤专业在国铁级竞赛的最好成绩,他也获得“全路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在比对异常波形图(受访者供图) 打铁自身硬!这句话始终鞭策着赵晓卓。探伤大多在凌晨0时~4时进行。冬季,钢轨在低温环境下应力增加,是发生断轨事故的高风险期。在寒风凛冽中,赵晓卓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要有猎人般的警觉。每当“嘀嘀”的报警声响起,他就会停下脚步,反复探测判别,直至查明原因。 2021年初,赵晓卓刚担任探伤班长一职欣喜工作能力被认可之余,更觉肩上责任重大。作业之余,他反复琢磨:如何能总结出一个作业规范,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和作业精度。连续两个月,在凌晨2时~4时跟班作业,将发现的类似问题记录下来,寻找规律、提炼共同点,最终“轨底疑似波形2+N排除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全段推广使用。随后,赵晓卓和同事还先后总结出“焊缝轨底直向检测4+2工作法”“母材伤损快速定位法”等经验做法,将探伤效率提高了30%。 “探伤1公里,就要放心1000米。”每次探伤作业前,赵晓卓都会默默叮嘱自己多次。聚沙成塔、滴水成涓,参加工作8年来,他始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业务技能,在探伤岗位上“如履薄冰”,始终保持着“零漏探”“零漏检”“零失误”的工作业绩,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科学导报记者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