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大同市灵丘县唐河水库冰层融化,白天鹅纷纷在此降落栖息。碧波里,它们时而伸长脖子环顾四周,时而展开翅膀梳理羽毛,时而将头钻到水里觅食,使沉寂一冬的水库焕发生机。
无独有偶,灵丘县武灵镇西福田村,数只优雅的天鹅悄然降临村庄的农田水域,在水面上悠然觅食,不仅为村庄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是灵丘县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环保组织称为“空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对空气、水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通常会在迁徙途中选择水质、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歇脚。灵丘县地处全球鸟类8条重要通道之一的东澳迁徙路线上,每年都有不少野生鸟类在此停歇逗留,经此迁徙。
“天鹅的到来,是村庄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未来,武灵镇将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美丽乡镇,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武灵经验’。”灵丘县武灵镇镇长胡权说。
近年来,灵丘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振兴之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提升乡村宜居品质。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同时,全力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对全县环境卫生开展联合整治,聚焦县城唐河段环保问题真改实改彻底改,生态之美与人居之和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是保障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山西省细化和修订了一批动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印发了《山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5年)》,从法律层面持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同时,利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做好鸟类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为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为强化野外保护,山西省持续加强对鸟类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状况调查监测,开展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地以及其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迁徙通道影响评价,印发《山西省候鸟迁徙通道范围通知》,划定鸟类迁徙通道范围,明确了40处候鸟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
多年来,山西省严格落实巡护看守值守管理责任,通过候鸟保护专项行动、“清风行动”等,重点对迁徙鸟类的主要分布区、越冬地、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等区域,开展野外巡护、值守、清网、清套、清夹和清除毒饵等,彻底铲除威胁候鸟安全的隐患,及时发现、处置候鸟异常情况。“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候鸟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候鸟停歇地和迁飞通道生态质量有效改善,盗猎等破坏鸟类现象明显下降。”山西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裔飞介绍。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