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右)与农业专家查看冬枣生长情况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运城市临猗县,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他凭借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将原本不起眼的枣树转化为引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绿色银行”。他常说:“枣园是我的战场,科技就是我的武器。”正是这份信念,让他在枣业领域深耕多年,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绿色小康户”“全国双创带头人”“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他就是临猗枣业发展的“探路者”隋建国。2月22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到隋建国,了解其用科技创新引领枣业发展、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事迹。
从盐碱地到示范园
引领创新之路
隋建国出生于临猗县庙上乡山东庄村,一个以盐碱低产田著称的地方。年轻时,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改变现状、发财致富的梦想。然而,面对家乡的恶劣环境,许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他却选择留下来,用智慧和汗水改变家乡的面貌。
“起初,我尝试过种植油桃、葡萄、苹果等,但由于土壤和水质问题,都以失败告终。”隋建国回忆道,“1987年,我开始到省农科院果树所枣资源圃打工,逐渐对枣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决定学习梨枣种植技术。”
1991年,学艺归来的隋建国准备“大展拳脚”时,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无法购买足够的梨枣苗。此时,他注意到了山坡上满山的酸枣苗,萌生了嫁接酸枣苗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不断研究酸枣嫁接技术,最终掌握了蜡封接穗推迟嫁接、矮化密植丰产、酸枣直播育苗等技术,使酸枣苗嫁接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2000年,网络尚未在农村普及,隋建国却抓住了这一机遇,通过网络发布梨枣销售信息,成功吸引了一位外地客商的注意,打开了销路,赚了“第一桶金”4万多元。之后几年,随着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他的枣园逐渐成为临猗县枣业发展的标杆。
从分散经营到合作集聚
共筑发展之路
“我们村是从山东省移民过来的,全村大部分村民之间都有亲戚关系,每当看到他们在地里辛苦1年也收不下几个钱时,我就深感不忍。”隋建国回忆道。为了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他从枣苗选育、嫁接、管理到销售,全方位提供支持和服务。在他的带领下,枣农们逐渐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鲜枣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隋建国还积极开拓市场,与外地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了鲜枣的销售渠道畅通无阻。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隋建国从全国各地引进上百个枣树品种,经试验,筛选出适合临猗发展的早脆蜜、子弹头、冬枣等优良品种,为临猗县合理规划枣业品种和规模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在他的努力下,临猗县形成以子弹头为代表的早熟品种、以“临猗梨枣”为代表的中熟品种和以冬枣为代表的晚熟品种三大格局,设施栽培也形成了雨棚、春棚、暖棚、坑棚等多种模式,货架期由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4个月。
为了提高冬枣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隋建国带头成立了冬枣专业合作社,他说:“合作社成立后,我们积极引进新技术和科技人才,对土壤进行了全面改良,并对品种进行了优化。现在销量最好的是富硒冬枣,每亩地收入2万元左右。”
从科技服务到科普惠农
赋能振兴之路
隋建国除了带领本村农户致富外,还积极参与科技服务惠农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被临猗县林业局、永济市林业局聘请为枣树技术顾问,多次下园为枣农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他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和培训活动,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广大枣农。
2024年3月,临猗县科协组织开展了“学雷锋助春耕”系列科普志愿活动。隋建国作为受邀讲师之一,在牛杜镇、庙上乡、猗氏镇等地举办了多场枣树管理技术培训。他从技术管理、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向在场农户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回答了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难题,不仅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水平,还增强了他们对农业科技的信心和认识。
此外,隋建国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并出版了《矮化枣栽培技术》一书。这本书不仅为枣农提供了科学的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还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的重要资料。
隋建国说:“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所以始终觉得和乡亲们很亲近,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我深感自豪。”他深知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他不仅致力于枣树产业的提升,还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他深知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因此,经常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农业经验与心得,鼓励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隋建国的感召与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农业科技事业,积极投身其中。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市场,为家乡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