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山河锦绣入画来 风光无限展新颜——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5-02-21 721

白云,在蓝天中轻转;碧水,在城乡间荡漾;绿意,于天地间绵延……漫步平阳大地,山如黛染,水似碧玉,岸绿景秀,宛如诗画之境。

今日之临汾,天蓝地绿、河清湖晏,已经成为380多万临汾儿女引以为豪的美丽家园,海内外游客的“诗与远方”。

近年来,临汾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实际行动书写美丽临汾建设精彩答卷。

守底色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云朵,驻足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只见碧波流淌,绿色依旧,不禁让人感叹,好一幅生态美景!“这些年,临汾的天更蓝了,空气越来越好了。我现在上下班都选择骑自行车,既环保又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沿着河边步道健走的市民白云女士感慨道。

环境连着民生,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群众呼吸清新空气和享受明媚蓝天。白云女士的心声,无疑是临汾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的注解。

打好蓝天保卫战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头戏”。2024年,临汾市通过坚持标本兼治,压排量、腾容量;坚持工程引领,夯基础、治源头;坚持底线思维,除隐患、保安全,空气质量改善率排名山西省第二,优良天数240天,取得自国家监测考核以来的最好成绩,6项主要污染物中,SO2、NO2、CO、PM2.5等4项指标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临汾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88.9%,刷新了历史最好成绩。

聚焦固废、土壤、生态三大领域,临汾市强化系统防治,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美丽临汾建设更加深入。临汾市紧盯“一库一堆一废”,不断强化危废管理,排查发现的尾矿库和矸石堆场环境隐患以及黄河“清废行动”问题点位全部完成整治;临汾市聚焦农村环境整治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先后完成9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68个问题设施整改、10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以及76块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任务,临汾市土壤环境总体保持安全稳定;临汾市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引领带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蕴涵美丽。今日之临汾,一座座秀美山川、一片片灵动河湖犹如一颗颗明珠,成为市民家门口的“一方净土”。

补短板

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工作

起伏的山脉、流动的河湖、绿色的林海……行走在临汾大地,阵阵“绿”意扑面而来,城在林中、路在树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整座城市犹如一座天然氧吧,让人神清气爽,幸福怡然。

“大街小巷满眼绿色,汾河、沁河风景秀美,风清气爽,在这里生活真幸福!”说起对于临汾生态环境的感受,生活在临汾的市民、外地的游客不约而同地表达出这样的赞美。

临汾市地处汾水之滨,面对“一煤独大”的工业结构、“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流域区域限批的发展困境,临汾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必须全力抓好的三大底线性任务之一”,将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到临汾发展的“生命线”高度,统筹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自我革命”,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着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近年来,临汾市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党委、政府“一把手”任双主任的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工作,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由“大脑”到“神经末梢”的全面畅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厘清明晰各部门职能责任;制定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奖惩方案,以奖优罚劣激励区县主动治理;创新实行省定四项加环保指标“4+1”考核体系,以考核考评助推工作落地见效;施行大气污染整治量化问责和水污染防治量化问责办法,倒逼各级各部门落实主体责任,以上率下形成令行禁止的生态环境保护自觉。临汾市还完善了“一城三区”同城化治理,平川七县(市、区)一体化治理和汾河、浍河、昕水河流域治理机制,以联动、联防、联控、联治促进生态环保工作全面有效落实。

临汾市以提升沿黄4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为先手,推动新建乡宁县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大宁污水厂尾水人工湿地和永和污水厂提质改造三大工程建成投运,同步推动吉县污水厂尾水人工湿地开工建设,有效改善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临汾市聚焦浍河出境重点断面,通盘考虑翼城县、曲沃县、侯马市三县(市)上下游关系,在前期谋划实施浍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将该项目进一步细化为22个具体项目,统筹推动浍河流域系统治理。

满目皆绿意,处处是风景。如今的临汾大地,绿韵为裳,映照着干群一心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懈追求;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谋发展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在转型发展的浪潮中,临汾市敏锐捕捉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画卷增添亮色。

针对以焦铁为主的产业结构、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临汾市坚定不移地向“结构”开刀,聚焦产业、能源、运输三大结构,创新思路举措,破解汾河谷地“小容量、大排放”难题,从根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临汾市举全市之力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先后关停多家焦化企业、钢铁企业、大型塑料制品企业,退出市区及襄汾县、洪洞县砖瓦企业,淘汰整合洗煤企业,实现市区及周边重点区域重污染企业清零。2022年以来,先后关停退出630万吨限制类焦化产能,其中,沿汾板块关停退出570万吨,在扩散条件更好的沿太岳板块置换建设了3个大机焦项目共564万吨产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临汾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行业深度减排治理,涌现出晋南钢铁、立恒焦化等全国、全省环保治理先进典型,多家长流程钢铁企业具备超低排放能力,多家保留焦化企业、在产水泥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全市工业整体治理水平挺进全省第一方阵。

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借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东风,临汾市扎实推动清洁取暖改造,实现了“一城三区”城区、城乡接合部、平原地区农村清洁取暖“三个100%全覆盖”和平川7县(市、区)海拔600米以下重点区域清洁取暖全覆盖,全市禁煤区面积达到3428平方公里。同时,积极推进霍州——襄汾绿色能源输配项目,完成尧都——襄汾段工程建设并具备供热条件,实现了区域供热解绑,冬季燃煤污染进一步削减。

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临汾市持续推进车辆结构升级,推动运输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其中,公共交通领域,市区已投入522台纯电动公交车,覆盖主城区30余条公交路线;建成15座公交车充电站、285个充电桩,市区内1800多辆出租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型,公共交通实现尾气零排放,临汾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公路短途运输领域,市区内356辆柴油渣土车辆已全部置换为新能源车辆。公路长途运输领域,临汾市已建成258公里的长距离新能源运输试点项目、5座新能源重型卡车换电站,投入新能源运营车辆100台,零排放、零污染新型重型卡车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燃油重卡。重点企业领域,“一城三区”火电、焦化、钢铁、水泥等重点企业已全部完成运输车辆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替代,市区周边混凝土搅拌企业更换电动搅拌车225辆。

一份份汇集在绿水青山间的守护力量,让临汾这座有“颜值”、有“温度”、有“质感”的城市,越发充满活力。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绿色是临汾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临汾最大的优势,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临汾的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山更青、景更美,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更高,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宜居家园更加靓丽,“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的美丽风景,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魏世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