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短视频作为传播载体,使主流意识形态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实现更广泛的覆盖与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然而,短视频平台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和信息窄化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冲击。因此,探究短视频时代主流话语权的提升路径,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与传播主导地位至关重要。
一、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价值意蕴
(一)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具有时代价值
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具有时代价值。“随着微博、微信、哔哩哔哩、今日头条、直播平台等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它们向社会生活、工作与学习各个领域的渗透融合,人们的生产生活被众多新媒体重塑已经成为新常态。”首先,这有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率。短视频的信息传播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时间维度上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其次,有助于拓宽传播范围。短视频平台以其创意性和开放性,通过留言、转发、参与官方活动或自发剪辑红色经典等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大众化,显著增强空间维度上的传播力。
(二)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首先,这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思想舆论阵地直接影响其社会认同度。历史表明,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认可。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部分原因在于丧失了思想阵地。通过短视频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可以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利用短视频平台渗透“自由”“民主”等思想,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实施“和平演变”战略。面对文化入侵,短视频国际传播成为党的必然选择。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可以有效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二、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去中心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力
短视频平台的去中心化特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力产生了显著影响。信息传播权力从传统媒体分散至个体和非官方渠道,削弱了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塑造中的地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平台用户黏性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6月,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去中心化并非“无中心化”,而是呈现“泛中心化”趋势,个体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多元化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竞争。此外,圈层化现象加剧,用户依据兴趣选择特定内容,限制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覆盖范围。部分流量主体为吸引注意力而传播扭曲或颠覆性价值观,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不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至关重要。这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职责所在,也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一代人的必然需求。然而,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短视频平台渗透,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加剧了舆论场复杂化,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
(二)碎片化降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完整性
一方面,短视频内容碎片化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性。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核心,其内容的准确性、连贯性、深刻性是不容动摇的。由于时长的限制,视频内容必须在短时间传达主旨,这可能导致对复杂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用户可能无法获得全面和系统的理解。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和观众注意,可能会采用夸张的标题或断章取义的剪辑手法,这容易削弱意识形态内容的连贯性,导致信息的扭曲和解释的多样性,最终可能对用户的意识形态共识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短视频内容多样化使用户的注意力碎片化。由于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项,用户频繁地在不同视频间切换已成为常态,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单一内容上保持持续地集中注意力。海量的视频中价值观呈多元化的特点,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冲击,导致用户对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下降,进而削弱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批判性接受能力。此外,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也意味着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可能频繁转移,这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构成了挑战,从而可能影响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三)信息窄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使用户陷入信息窄化,难以接触多样化内容。这种闭环式信息传播限制了用户视野,削弱了其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和包容能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自媒体领域的最大困境就是‘对谁说’之挑战。如果话语对象不愿意听或者只是表面上听,主流意识形态就会陷入“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境地。”长期的信息单一化导致个体观点固化,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吸纳多元声音和实现自我更新的能力。此外,信息窄化还降低了用户的认知深度。由于算法推送迎合偏好内容,用户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难以内化,削弱了其在引导社会思潮和塑造价值观中的作用。
三、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话语主体能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领力
话语主体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当前网络话语主体以普通用户为主,应避免仅依赖“控制”的治理策略。作为领导主体,党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民众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强化主流话语的解释力,弱化去中心化趋势。首先,提升普通话语主体素质。普通用户的言论易影响他人,需通过内容监控和教育引导他们发表理性、文明的评论。其次,加强专业话语主体的管理。专业话语主体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发布创新、亲民的内容,并及时纠正普通用户的不良言论,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二)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深度,提高民众价值判断力
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应注重质量与创新,以有效应对短视频碎片化的冲击。一方面,丰富宣传内容。通过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关注民生问题宣传国家政策,增强民众认同感。另一方面,创新宣传形式。采用艺术化、故事化手段提升宣传吸引力,并鼓励公众通过创作和传播活动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
(三)完善平台监管机制,优化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作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于话语权的构建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既促进了信息流通,也带来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隐忧。完善监管机制对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至关重要。一是优化平台算法与技术投入。通过优化算法,精准推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利用人工智能筛选有害信息,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为监管提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通过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与执法队伍建设,可有效应对短视频领域的挑战,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