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系统观念是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重要方法,从整体上、全局上形成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导。基于中职教育类型特点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系统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凸显职教特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助力未来职业发展。
二、运用系统观念构建中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系统观念构建中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机制多个维度的整体架构。
(一)实践教学目标德技并重
知识与技能上,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党的创新理论与行业政策方针,掌握调研、设计、实施等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如依环保政策选材料实现绿色装饰。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学会自主规划并实施实践流程。素养目标旨在培育学生多方面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度认知与积极践行素养,增强对建筑装饰行业的责任担当素养,养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素养,树立包含诚信、质量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职业道德素养,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相融合。
(二)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开展主题调研,如“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现状与趋势”,学生分组调研分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像老旧小区环境美化服务,学生制作方案,向居民宣传党的改善民生政策,让居民感受到党对基层群众生活环境的关心。通过与居民的交流互动,学生深刻体会到建筑装饰工作的社会价值,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组织专业实践项目,如校园教学楼改造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应遵循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对行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鼓励创新并强调质量安全意识。
(三)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元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分组按项目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提升专业与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式学习以实际建筑装饰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按流程操作,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校企合作实践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建基地,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导师指导,受企业文化影响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合理
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学生自评、互评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既关注实践过程表现,又结合项目成果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对实践成果量化打分、技能水平客观测量,对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反馈建议。
总之,通过系统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中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契合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
三、实践教学案例展示及成效
(一)案例背景
上海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海派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众多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街区。某中职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个班级,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开展“上海历史建筑街区更新”项目方案设计。该项目方案设计紧密贴合上海城市发展中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需求,旨在对某一特定历史建筑街区进行保护性更新与装饰设计,同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融入项目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觉悟。
(二)实践教学过程
1.目标明确与准备阶段
教师向学生明确项目方案设计目标,重点提升学生在历史建筑保护与装饰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包括对历史建筑风格的识别、保护原则的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等。同时,培养学生对党的文化自信理念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精神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分组后,开始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准备。深入学习党的文化发展政策,特别是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内容;系统研究上海历史建筑的发展脉络、风格分类以及典型特征;学习建筑测绘、历史建筑修复技术、装饰材料的历史沿革等专业知识;实地走访多个历史建筑街区,了解不同街区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2.实践活动开展
(1)主题调研
学生深入选定的历史建筑街区,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全面了解情况。与街区居民、商户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街区现状的看法、生活经营需求以及对历史建筑的情感认知。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详细测绘,记录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细节等信息。同时,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梳理街区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以及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在调研过程中,学生运用党的文化自信理论,分析历史建筑街区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探讨如何在更新过程中既保护好历史风貌,又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各小组根据调研所得,撰写包含历史文化分析、现状评估、居民需求总结等内容的调研报告。
(2)设计与方案制定
依据调研成果,各小组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方案的创作。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元素,如石库门建筑特色、老上海风情图案等,与现代功能需求和审美观念相结合。在设计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装饰细节展现上海人民的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例如,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运用传统的清水砖墙工艺结合现代线条处理,既保留历史韵味又增添现代感;在室内空间设计上,采用具有海派风格的家具和装饰摆件,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设计方案制定之后经过企业专家评审、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当地居民联合参与评审,并点评学生设计方案。
(3)志愿服务与宣传
在项目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历史建筑保护宣传小组,在街区内向居民、游客发放宣传手册,讲解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法规。举办历史文化展览,展示街区的历史变迁和更新设计方案,增强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参与街区环境整治和文化活动组织,如协助清理周边环境、布置特定节日的文化现场等,以实际行动为历史建筑街区的更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践教学效果
1.专业技能提升
通过参与“上海历史建筑街区更新”项目方案设计,学生在建筑装饰专业技能上有了长足进步。他们熟练掌握了历史建筑测绘、保护设计、传统工艺运用等专业技能,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并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与更新。在方案设计实践中,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特性、建筑工艺的流程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能够根据历史建筑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确保更新后的建筑既符合现代使用要求,又最大程度保留历史风貌。项目设计方案成果展示中,学生设计和更新的历史建筑街区方案得到了专家、教师和居民的高度评价,其方案设计装饰效果设重现了老上海的独特韵味,又满足了现代商业与居住的功能需求。
2.思想政治素养提高
通过围绕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开展的设计方案实践活动,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城市精神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对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支持和拥护。在与居民、游客的互动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显著增强,更加懂得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尊重城市发展中的多元利益诉求。许多学生表示,今后将积极投身历史文化保护事业,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增强
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协作完成各项任务。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不同意见,根据成员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在面对困难时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学生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积极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历史建筑的虚拟复原展示,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实现更好的保护效果等。这些创新举措为历史建筑街区更新提供了新思路,“既实现虚拟实践教学的创新运用,又防止现代教育技术过度使用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消解的问题”,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通过系统构建中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到评价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通过实际案例可以看出,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未来,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大思政课”在中职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金项目:202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职业教育课题“以系统观念同步推进‘大思政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研究”(项目编号:SZ24B81)、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ZJS2024YB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张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