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学龙在设备前进行产品加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一名从事车船柴油机制造和工艺技术研究的机加匠人,我坚守初心,不计代价、不计报酬、不畏艰苦,默默奉献于兵器事业,用热血和拼搏践行军工人‘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强军利器’的铮铮誓言……”新年伊始,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端木学龙在采访中对《科学导报》记者坚定地说。
始终坚守在发动机科研试制的最前沿,端木学龙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为满足新时代国防装备建设要求,他致力于突破柴油发动机重件结构的技术瓶颈。面对试制加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难题,他毫不退缩,设计开发了众多提质增效的刀具及工装夹具,创新了多项数控加工新方法。他的努力使得发动机机体和气缸盖的试制效率大幅提升,一次交付合格率达到100%,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
工作20年来,端木学龙以厂为家、钟爱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水平,多次出色完成多领域动力系统柴油发动机关重零部件各类技术难题、项目攻关。他先后荣获“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是山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山西省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办人。
刚入职时,周围的同事都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来乍到的端木学龙还摸不着头脑,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大家,他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只为有更多的时间验证加工参数、刀具、装夹方式。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挤出时间学习金属、机械刀具、机械参数和行业软件等相关专业知识。
与同事讨论产品加工方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下,端木学龙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不仅创新了许多数控加工方法,还设计开发了多套专用工装夹具,并解决了多项发动机零部件的技术窄口及制造难题,为公司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科研试制任务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调喷器法兰”是船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之一,该零部件因无法正常供货,成为严重影响装备生产的一道难题。2023年,端木学龙组织开展了“调喷器法兰”自主可控数控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连续作战3个昼夜完成了磨削、铣削双方案及配套工装夹具的设计开发,又连续10天守在两台数控设备前,进行了130余次磨削、切削试验验证,创新了“以镗/铣削代磨削”数控加工法,最终实现了该零部件制造工艺技术的自主可控。
“突破、突破、再突破!创新、创新、再创新!”这是端木学龙一直坚守的原则。近几年,端木学龙分别以“工艺师”“项目负责人”等身份完成了“钢铝双金属镶嵌孔系精密表面质量提升工艺攻关箱体双金属曲轴安装底孔表面质量提升工艺攻关”等19项工艺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形成2项公司“党员创新工程”优秀案例,其中1项还被收录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员创新工程示范项目优秀案例》中。他还申报专利受理9项、授权5项,发表论文1篇。
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端木学龙带领团队将“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我传授给他们的是如何总结方法经验和申报成果,帮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带的是让他们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重心在哪里。”端木学龙讲述着自己在传帮带上的“套路”。近几年,他所在的团队广泛开展各类技术创新研究,收获了包括操作法、工艺方案、参数优化、成果转化等在内的技术类成果50余项,受理专利15项、授权6项。其中多项研究使部分关重零部件的试制效率、质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有效推动了相关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对加工完的产品进行检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论‘头衔’和荣誉有多少,我只知道作为一名军工人,要履行好强军首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只要能为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就是我心所求。”端木学龙说。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