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当记者见到齐冬霖时,他正在电脑前忙着整理数据,见到记者,齐冬霖推了推眼镜说:“自从我投身于汾河景区建设管理工作以来,无论面对怎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都时刻保持着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
抓好环保职责勇担生态重任
齐冬霖从小在汾河岸边长大,在他的印象中,治理前的汾河不仅脏乱差,还曾一度断流,河道枯竭。1998年,汾河太原城区段开启了治理美化工程,两年后,齐冬霖来到了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投身到了汾河的建设中。
回忆起汾河一期工程建设时的情景,齐冬霖笑了笑说:“一期工程的建设,主要是满足了基本的蓄水功能,当汾河开始蓄水时,引得市民欢呼雀跃,结伴而至,‘水来了,水来了’之声不绝于耳,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建设者与管理者,齐冬霖见证了汾河点点滴滴的变化。汾河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亮点各有不同,从基本的蓄水功能、人工湿地、构建稳定的滨河生态系统到主打生态文化牌,打造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文化长廊,齐冬霖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真正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理念放在最前头。
一直以来,齐冬霖在工作中贯彻“环保优先”的理念,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多面手”。当记者与他聊起汾河景区滨河自行车道的建设时,他说:“汾河景区内的自行车道,全长85公里,它已成为太原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期间,我们采用了各种环保措施,除了控制扬尘外,焊接时也采用了气体收集装置,从而减少了大气污染。”
筑牢安全底线压实环保主体
抢筑大堤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齐冬霖回忆说:“2017年11月,由于当时时间紧迫,水利工程项目部集中人力、机械等,夜以继日奋战了40多天,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由于生活设施匮乏,条件艰苦,我们吃住都在工地,更重要的是协调各方关系,科学组织施工,保证完成工期。”
不仅如此,齐冬霖还与设计等部门多次调研,提出了自行车道路面不仅要环保,更要有安全新型路面的理念。经过考察调研,最终确定了路面所用材料。“自行车道主要采用了彩色的陶瓷颗粒路面,更具耐磨、持久等特点,同时还能增加路面的抗滑性,对多种有机溶剂起到了良好的耐受力。”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2021年,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一个大型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穿城而过。齐冬霖说:“汾河四期的建成不仅形成了集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于一体,还增加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多元化生境系统,恢复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完全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的目标,同时大幅提高了汾河太原城区段调蓄、防洪能力。”
目前,汾河景区全长43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绿地面积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种植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公园有165种鸟类在迁徙或栖息,这些已经成为景区良好生态环境的鲜活印证。
20余年奋战在建设和管理一线,齐冬霖对景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可以说,我是与汾河景区共成长的!”齐冬霖说,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了解汾河的变化,能够爱上汾河,爱上太原!
科学导报记者 范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