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 碧波荡漾 美景如画

   2025-01-08 130

冬日的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里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汾河水面波光闪烁,一群群野鸭悠然游弋,它们轻盈地划动着水面,激起一圈又一圈细腻的涟漪。偶尔,几只水鸟以迅疾之姿掠过水面,瞬间隐没于茂密的芦苇丛深处,留下一抹灵动与神秘。放眼望去,整个湿地公园宛如一幅生动绚丽的彩墨山水画,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和谐之美。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的母亲河。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8年,“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共设置68个工程项目。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是重大支撑性子项目,通过恢复汾河川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护水质、蓄洪调节、改善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实现筑牢京津冀乃至华北平原生态屏障、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汾河川的美丽蝶变,是山西省开展水环境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2024年10月,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山水工程第二批18个典型案例中,“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成功入选,成为我省唯一入选者。

水鸟翩跹,提升生物多样性

漫步在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内,汾河河道蜿蜒曲折,岸线自然优美,水面清澈明净,景致怡人秀丽。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处赏心悦目的休闲胜地,更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好,生态好。汾河静乐段汇入8条支流,被称作“汾河之肾”。“水鸟多不多,是衡量湿地生态环境好不好的一个重要风向标。”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徐文玉说,“我们目前已观测到鸟类114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记者了解到,随着河川植被状况和水域环境的持续改善,丰富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了河水洗净功能,深度净化水体,有效维护了汾河上游生态平衡,减轻汾河中下游及黄河生态安全保护压力。连续7年国考断面汾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2019年11月份,汾河断面出水水质达到I类标准,确保了省城人民饮用水安全,呈现出“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盛景,千年古邑焕发出“金鹅泊水,泽被六社”的山水文化光芒,为静乐绿色发展和全域旅游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据调查统计,目前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31种,隶属于61科156属,野生脊椎动物26目58科160种,鸟类16目41科114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褐马鸡3种。“现在水质变好了,鸟也多了,偶尔还会看到狍子,冬天还有天鹅来过冬呢……”土生土长的湿地管护员李师傅目睹了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这些年的变迁。时值初冬,随着夕阳西下,湿地被染成暖黄色,层层叠叠的芦苇随风摇曳,黑鹳、苍鹭追逐嬉戏、栖息觅食,尽显浓浓生态画卷。

项目建成以来,区域内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基本消除,为鸟类构建了良好的繁衍栖息生态环境,野生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对比项目建设前,仅雁鸭类数量就翻了3倍,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稳定增长势头。到2020年对比项目建设前,野生植物增加4属15种,野生动物增加16科51种。

此外,因地制宜开展植被恢复,提升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在河道内实施了退耕还湿500亩,恢复和重建了水生植被和草滩,逐渐形成结构完整的植被生态系统,消除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同时,依据鸟类食性科学布点,保留了10余亩可供种植的滩地,以提供鸟类及其他动物食源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如果冬天来汾河川,就能看到在这里停留的大天鹅,说起天鹅和静乐还特别有渊源。”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煜给记者讲述,静乐又称鹅城,相传古时境内静游、丰润、步六社、泊水一带曾为湖泽地带,有金鹅常从湖中飞出,落于岑山顶歇息,故在此建城。另外,从空中俯瞰,岑山似鹅头迎立,汾碾两水状若双翼舒展,整座县城恰如天鹅展翅,故得“鹅城”的美名。她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静乐人,我见证了汾河川翻天覆地的变化。汾河静乐段流量在2016年前是6立方米/秒,现在是23立方米/秒,水量丰起来后,河道治理和湿地管护成效明显,现在汾河两岸植被更加茂盛了,各种水鸟畅游汾河,游客也更多了。”

片片湿地,带来生态红利

汾河在变,两岸百姓的生活也在变。顺河而下,静乐县丰润镇的庆鲁沟村正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庆鲁沟是汾河静乐段的一条支流,过去杂草丛生、乱石遍地,自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以来,不仅为全县整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庆鲁模式”,而且让依河而生的庆鲁沟村人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今年57岁的王选清有了更多的想法:“环境变好了,有越来越多的游人来我们村。我家里现在仅鱼塘和果林收入就比以前种地翻了好几倍,今年就想着把几间窑洞都收拾出来,改成农家乐,吸引更多的客人。”

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形成了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心,辐射带动全域旅游的汾河旅游板块。全县在汾河沿线的18个村庄发展汾河水产、庭院经济,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垂钓采摘、休闲观光,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经济收入,而且还培育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当地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得到显著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据统计,累计有2000人次参与项目建设,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参与湿地公园巡护管理运营,受益人口近万人。

“静乐县建设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是以保护汾河和恢复汾河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目标,建成集湿地恢复保育、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游览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进一步改善汾河水质,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为静乐县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王煜表示,湿地公园通过护水、治污、增绿、扩湿等措施,使汾河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园内涵丰富、功能互补、特色鲜明,是重要研究基地及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有效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湿地环保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使湿地保护成为一种全民的、自觉的行为。

忻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集研学观光旅游与运动休闲的“绿色天堂”,无论对于区域内水生态建设,还是城乡品位提升,都有着很高价值。“公园发挥‘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环境地标效应,带动静乐境内汾河流域综合治理,全局性地优化美化县域环境,推动生态休闲旅游,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就业、服务业链条式增长,为静乐乡村振兴带来强大助力。”该负责人表示。

未来,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将通过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建设,不断改善汾河上游生态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让绿水青山真正产出“金山银山”。

科学导报记者 马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