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多花1.4亿元保护一片树龄超300年的古树群

   2025-01-08 1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污染治理中更具现实意义。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新工艺投入使用,推动污染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支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史就是环境科技进步史的生动体现。

时至今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很多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比如,大气污染治理,传统治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受现实条件制约,当前阶段提升的空间比较有限。按照经济学理论,传统方法和手段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其边际效用在递减,即同样的政策、措施,在其他因素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效果越来越弱。

污染治理的挑战也在增加。一方面,原来的污染问题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入,留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而且越往后,解决起来难度也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一些复合性更强的新型污染物不断出现,其化学结构复杂,对生态环境损害影响更长远,处理起来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同时面对庞大的历史存量污染和持续涌现的增量污染,治污好比一场更具挑战性的马拉松。跑赢这场马拉松,必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要推动先进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度应用,尤其是要加快开创性、原创性科学技术在污染治理中大显身手的进程。

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就要从市场、行政、法治等方面一齐用力、协同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出台鼓励性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放活科技管理体制,赋予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更大科研自主权,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生态体系。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地方立法步伐,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在法治化轨道加速前进。

各相关部门要形成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大发展的强大合力。科技、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科协等部门要着眼大局、立足本职,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振兴发展,广泛设立研究课题,加大科研资助力度,支持更多科学研究与污染防治相互协同、相互促进。要鼓励、吸引和助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各级生态环境系统的科研单位要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发挥自身与实际工作结合更紧密、建有专业实验室、拥有专门科研队伍等先发优势,凭借对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的深入了解,延伸触角、“借船出海”,与外部有实力的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新型科研协作机制,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写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这篇大文章。

要激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出台和完善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关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要释放一端连着市场、一段连着产品技术的独特优势,聚合资源、激发活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当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向有实力的生态环境企业汇聚,激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创投基金、券商、知识产权支撑机构等积极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魏新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