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讯 记者武竹青 11月1日上午,记者从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场新闻发布会——地市系列首场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大同市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聚焦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持续用力,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同历史上一直有“煤都”之称,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大同市主要从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稳妥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衔接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产业投资完成284亿元,同比增长21.2%。
传统产业方面,重点是稳住煤炭和电力两大产业的基本盘。煤炭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积极推动煤矿改造升级和产能优化;煤电产业,重点是加快煤电机组技术改造和“上大压小”结构优化。此外,大同市还一直在强力推进医药、煤机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为产业总体竞争力提升夯实基础。
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是围绕“四大赛道”,培育新动能。特别是新能源、算力、农业、文旅产业目前发展势头很好。
新能源产业——正在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形成了“风光水储地氢”多元布局;储能方面,实施了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时代等一批重点储能项目,涵盖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储能类型;储能装备制造方面,吸引阳光电源、海博思创、国瑞协创等全国龙头企业落户大同,现已建成并网独立储能项目4个32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总容量已经达到929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53.7%,年发电量约150亿度,占比近30%。
算力产业——大同从2018年首次引进秦淮数据项目开始,已成功引进秦淮、中联、京东、抖音、山西秦云基础等5家全国数据中心龙头企业,累计建成标准机架约23.4万架,投运服务器55.8万台,预计今年用电量将突破40亿度。与此同时,大同市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引进服务器制造、制冷设备、配电设施等上游产业,秦云基础、中联联志、宁畅等行业龙头企业均已在大同落地建设生产线,具备服务器规模化供应能力。
农业产业——大同是京津冀地区“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市、全国三大优势奶业产区之一。近年来,大同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农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四大赛道”之一,坚持“十化”发展思路,即坚持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守住绿色化底线,坚持品牌化战略,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收益的最大化,聚焦“6+2”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前三季度,大同市“三农”领域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6.5%,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7%,3项涉农经济指标全部取得了增速全省第1的好成绩,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崭新局面。
文旅产业——大同市聚焦“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的基本定位,以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等龙头景区为载体,加快推动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热点门户城市”;以雕塑、古建、收藏、展览等艺术形式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城”;以音乐、书画、戏剧、影视、演艺等业态为支撑,加快建设艺术家云集的“文化艺术之城”;以业态融合为路径,加快建设集温泉疗养、休闲度假、民宿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休闲康养之城”;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接待服务,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游客满意度,加快建设“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
此外,大同市加快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强开放通道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努力把大同建成山西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美丽大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并每年拿出财政支出八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