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是黝黑松软的土地,眼前是绵延不绝的绿浪,走进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几个字在田间格外醒目。
习主席多次对黑土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2020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22年8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针对黑土地保护的专门法律,既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立法空白,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防线。
“耕地中的大熊猫”何以珍贵
“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
据了解,全球仅有北美洲中南部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大平原区、中国东北地区及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区四处黑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7%。根据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而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400年左右。
我国东北的黑土区,人们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其肥力,黑土地也让东北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东北黑土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水稻、大豆年产量在全国占有很高比重,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东北黑土地的地表产水量净减29亿立方米,土壤的碳储量净减5.95亿吨,防风固沙量净减1.01亿吨。有限的黑土层,平均以每年几毫米到1厘米左右的厚度减少。该所研究员韩晓增忧心忡忡:“黑土地的形成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而我们开发利用不到两百年,就已经折腾成这样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迫在眉睫呀!”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且不说为子孙后代谋,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就是保护当下中国人的饭碗。“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各种风险挑战,凸显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特别需要发挥黑土地在确保稳产保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所说,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黑土保护,他们曾做过什么
相比中国,国外黑土地的开发普遍较早,因此也更早遭遇了黑土地退化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相继发生了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整个乌克兰,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厘米。
在北美,由于欧洲移民开垦土地,也很快发生了土壤退化。美国的第一场沙尘暴始于1933年11月,这次沙尘暴吹走了5厘米以上的表土。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卷走3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
在之后的时间内,黑风暴时常肆虐。1935年,一项美国野外侵蚀调查的数据显示,约0.2亿公顷的土地在黑风暴中失去了生产能力。同时,风蚀土壤与有覆盖的土壤相比,其团粒结构破坏严重。
南美的黑土地同样没有躲过危机,资料显示,早在16世纪初,欧洲列强就开始了对南美洲的殖民,此后数百年中,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业大开发,牧场快速发展等,都加速了黑土地被侵蚀的现象。直到今天,南美黑土区的土壤侵蚀一直比较严重。
相比之下,我国黑土地开发时间较短,开垦历史不过百余年,但开垦强度过大,退化危机也早已显现。近60年来,我国黑土区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50%,黑土层平均减少了20多厘米。
“东北黑土地退化的程度和表现不尽相同,但共同特征是黑土层在‘变薄、变瘦、变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和国外相比,我国黑土地保护工作难度更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保护黑土地数量和质量资源的压力更大,而且在保护中,粮食产量还需要稳中有升。第二,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每户耕地面积小,且大多是分散的小地块,导致黑土地保护技术在技术实施、推广和政策制度方面都困难重重。第三,我国黑土地区域季风气候特征更加鲜明,地形漫岗漫坡洼地多样,土壤类型与特性空间上多变,对黑土保护和利用技术的区域适用性要求更高。”
在吸收借鉴国外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十多年我国东北黑土区的实践经验,李保国提出了三项建议,他说,“一是重视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科技研发,根据国外黑土区的先进经验,当前要特别重视以下工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或利用技术。二是系统规划,优化黑土地利用方式。以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观统筹规划,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合理恢复湿地面积,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科学确定水田和旱地面积、并开发低洼区的盐碱土地资源,通过系统资源调配保证黑土区的大生态安全。三是创新‘政策、市场、技术’一体的技术推广模式。以此解决地块分散、农业生产效率低、效益低、技术推广难度大等问题。”
黑土地保护进入法治新时代
我国“黑土地保卫战”早已打响。
2000年以后,黑土地流失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在科研机构努力下,秸秆和有机肥深翻还田、玉米大豆轮作的“龙江模式”,以免耕少耕秸秆还田为特征的“梨树模式”,逐渐形成推广。
近年来,《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关于黑土地保护的政策纷至沓来。
在土地管理法、耕地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地方保护法律法规相继制定。
与此同时,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呼吁专门立法的呼声也不断增多。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房绍坤表示,在黑土地保护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地方立法也进行了尝试,但是这些法律、地方性法规在统筹黑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难以对黑土地形成有效的保护合力。韩晓增也直言,现在省市县层面环境、林草、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都在进行黑土地保护,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措施、资金分散问题,“一人一支号,各吹各的调”,难以形成合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黑土地保护法草案于2021年12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2022年6月三审通过,该法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从初审到通过实施,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凸显出国家在黑土地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力度。”韩晓增表示,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有三分之一侵蚀退化极其严重,三分之一正在缓慢退化,仅剩三分之一的黑土地仍然保持优质肥沃的土壤属性。避免这部分优质的黑土产生退化、积极控制正在退化严重的土壤、治理培肥已退化的土壤,可谓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黑土地保护法的制定,不仅可以统筹协调黑土地资源利用保护的立法目标、立法内容与执法过程,而且可以与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等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立法衔接,促进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实施黑土地保护法,实现黑土地保护的法治化,藏粮于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绍坤说。
科学导报记者李旭阳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