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医学星空中,中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时空的长河,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种治疗之术,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流淌着千年的血脉与灵魂。在忻州市五寨县医疗集团第二人民医院,以刘智英为首的中医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为当地群众带来健康和希望。刘智英作为康复理疗科主任,不仅致力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心仁术”的深刻内涵。
工作中的刘智英 ■ 受访者供图
今年52岁的刘智英自1995年来到五寨县第二人民医院,就再没休息过节假日。他辗转至麻醉专业、外科病房,后转入疼痛专科领域,几十年的深耕,使他对疼痛治疗有着独到见解。他擅长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为各类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每一剂精心调配的中药,都蕴含着对古老智慧的致敬与发扬,每一次望闻问切都凝聚着对中医精髓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针对关节炎、风湿病等慢性病患者,刘智英与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配制个性化的中药熏蒸方剂。通过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促进药物渗透吸收,达到舒筋活络、散寒除湿、缓解疼痛的目的。这一疗法不仅疗效显著,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深受患者好评。
刘智英被当地群众称为“刘三针”,对此,他向《科学导报》记者解释:“这是大家对我的褒奖。在中医领域,类似‘三针疗法’的提法并不罕见,通常是指在针灸治疗中,医生能够通过精准地选取和施用少数几个关键穴位(通常是3个),即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实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适用‘三针疗法’,需要因人而异。”“三针疗法”注重精准施治和高效治疗,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便,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来自五寨县小河头镇焦家洼村的张二桃今年72岁,长期受腰部僵硬和疼痛困扰,就是靠一些止疼片度日,今年实在熬不住了,便找到刘智英寻求帮助。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刘智英决定采用针灸疗法和熏蒸疗法结合进行治疗。通过精准的穴位选择和手法操作,张二桃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腰部僵硬和疼痛逐渐消失。她对记者说:“早就听说刘主任扎针技术高超,能治我身上的老毛病,但是乡下人能熬得住的病都是熬了,实在不行才治了。最主要的还是心里犯嘀咕,总觉得几十年落下的病根儿扎几针就能好?刘主任还真神了,没几天就好多了。腰好了,生活都不一样了,早知道是这样,早扎了。”
在刘智英看来,作为一名中医,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他深知,许多患者因为长期受病痛折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在诊疗过程中,他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担忧,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为了更好地将中医诊疗的经验和知识传承下去,刘智英积极参与中医师承教育项目,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加入到中医队伍中来,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人问刘智英:“刘大夫,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您教授徒弟时就没有留一手?”
面对这样的提问,刘智英以他一贯的严谨和豁达回答:“‘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或许在别的行业存在,但并不适用于中医的传承之道。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学了几十年也没有学得多精湛,倾囊相授都怕教不好,哪还会藏私?而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徒弟们学好了,我只会更高兴。”
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刘智英始终保持着对每一位患者的深切关怀。他深知,疾病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往往伴随着心理的煎熬。因此,在诊治疾病的同时,他总是不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用温暖的话语、耐心的倾听和专业的心理疏导,为患者送去心灵的慰藉,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刘智英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还时刻考虑着患者的经济负担,力求让患者用最少的钱解决最大的问题。这种为患者着想的医者情怀,赢得了无数患者的尊敬和感激。满墙的锦旗,就是最好的证明。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承载着患者及家属对刘智英深深的感激之情。它们不仅是对刘智英医术的认可,更是对他高尚医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誉。
刘智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也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了典范。在他的精心耕耘下,古老的阴阳五行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经络穴位成为通往健康与和谐的神秘通道,而草木金石则化作了治愈身心的神奇钥匙。他以其深厚的医学造诣和对中医文化的无限热爱,为患者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引领他们走出病痛的阴霾,重获生命的阳光。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