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倾心守护最美生态底色——吕梁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4-07-26 12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天更蓝,吕梁市区PM2.5浓度连续3年保持全省和汾渭平原最低,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水更清,15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河流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土更净,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点染吕梁山川大地。

此番美景,便是吕梁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持续抓好环境问题整治,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让吕梁的生态底色愈发亮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抓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

美好的生活,从来不止于经济,还在于舒适的人居环境、普惠的生态产品。

夏日的清晨,湛蓝的天空像一面镜子,薄薄的白云如一团团飘浮的棉花,白云、蓝天互相映衬,宛若一幅画卷。市民刘建国大爷一边听着手机里播放的新闻,一边沿着北川河散步。“头顶的是蓝天白云、环绕的是青山绿水,放眼之处是优美舒适的环境,生活在吕梁,觉得很幸福。”刘建国由衷点赞道。

生态持续向好、环境愈加优美,不仅是万千市民的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今年上半年,吕梁市区优良天数131天,全省排名第三;1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达到14个,优良比例93.3%;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7.5%,较去年提升4.2个百分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呵护生态“颜值”,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吕梁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全方位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

——联防联控、合力攻坚,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平川四县污染协同治理,同步启动2次重污染橙色预警、5次臭氧预警,区域PM2.5浓度同比下降8.7%。实施127户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重点企业清单管理、分级管控,288户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改造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中阳钢铁、福裕焦化和19户煤电机组污染深度治理,13户焦化、5户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成。

——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谋划实施17个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排查整治黄河干流沿线10公里、入黄支流沿线1公里内生态环境问题。有序推进蔚汾河兴县段水质和生态修复工程、孝河三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吕梁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工程,交城城西污水处理厂进入通水调试阶段。常态化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365个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累计向文峪河、磁窑河生态补水4881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河流生态流量基本稳定。

——减少存量、遏制增量,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隐患整改率达到100%。完成11个垃圾填埋场、29个工业企业、15个加油站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地下水重点区划分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文水县完成方案编制,柳林县形成试点项目政府治理工作方案,污染负荷评估工作启动。完成9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54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和4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蓝天白云已成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这是吕梁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出的一份群众满意、各界瞩目的“绿色答卷”。

筑屏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盛夏时节,走进兴县蔡家崖乡碾子村的宋家沟生态园,一幅树茂林丰的景象尽收眼底,尤其是一处处陡坡上新栽植的油松侧柏,绿叶婆娑、长势旺盛,宛如一条条绿色的玉带镶嵌在山腰,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谁曾想过去这里曾是荒山秃岭。2001年,高华处从兴县林业局副局长岗位退下来后,凭着对改善生态环境、绿化山川大地的一腔热血,承包了碾子村宋家沟的4800亩荒沟,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既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如今,这里已是一片蓬勃绿色,新增水地107亩、沟坝地350亩,累计完成造林6200亩。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生态理念在吕梁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近年来,吕梁市坚定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任,以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生态屏障为牵引,累计投入78亿元,将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探索出合作社造林、购买式造林等模式,持续实施“三个100万亩”生态造林工程和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创下“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伟大业绩,让“山川披绿、林海生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吕梁市深入实施“一廊两带”战略,即打造吕梁中部纵贯南北的吕梁山生态文明示范走廊、以西部沿黄四县为重点的沿黄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带、以东部平川四县为重点的沿汾河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带,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以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668.25万亩,建设淤地坝1.22万座,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311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75.7%;累计完成林草建设任务3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71%,一片一片绿色在吕梁千沟万壑间迅速延伸。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生态屏障筑得更牢。吕梁市委、市政府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打造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包括该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农田整治与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河流水系及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污染治理7类、39个子项目,涉及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方山、中阳、离石等7县(区),总投资超过37亿元,工程面积达8万余公顷。该项工程成为构建吕梁山生态屏障,建设绿色吕梁、生态吕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又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黄沙退却,绿色铺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成为吕梁最核心的生态竞争力和新名片。

强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吕梁市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助力城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夜幕降临,市区客运总站(南)公交站,一辆蓝白相间、车身上印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标识的310路公交车满载乘客,从首站发车驶向24公里外的终点站。从3月31日,吕梁市区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投入使用,氢能公交车已经安全上岗满4个多月。氢能源公交具有补能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的优势。与纯电动公交车相比,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加氢时间仅需10分钟,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其能量转化产物仅为电、热和水蒸气,全程无碳排放。

氢能产业是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吕梁市抢抓先机、抢滩布局,大力实施“一体两翼、三港四链”发展战略,建成全国唯一具备纯商业化运营的氢能重卡应用示范场景,形成“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氢能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山西省第一。当前,吕梁市正在聚焦“打造千亿元级吕梁氢都,建设北方氢能产业高地”目标,以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为突破,“以用促进”带动氢能产业打开更大发展空间,力争到2025年,全市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建成加氢站50座,氢能汽车保有量突破5000辆,氢能重卡生产能力达到5000台,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作为传统产业大市,吕梁经济因煤而兴,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是吕梁经济的主要支撑。近年来,该市聚焦“双碳”目标,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制定《吕梁市煤矿智能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推动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目前,全市累计建成23座智能化矿井,煤炭行业在实现“减人、增安、提效”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打通“信息孤岛”,形成“数据矿山”。加快煤炭绿色开采,支持煤矿企业应用绿色开采工艺和技术,推动焦化产业优化升级。截至2023年底,4.3米焦炉全面关停退出,全市已建成投运的5.5米以上大机焦项目全部实现干法熄焦,在建拟建大型焦化升级改造项目的干熄焦装备与主体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在全省率先进入大型现代焦炉时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与此同时,吕梁市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好风、光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全链条推进,做大清洁能源“基本盘”。目前,全市已建成风电光伏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到337.65万千瓦,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吕梁市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罗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