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晋祠泉域:一泓清泉擘画出碧水青山

   2024-07-26 310

晋祠难老泉一直都是晋祠三绝之一,晋水从这里发源,潺潺流水一直浸润着太原城。据《山海经》记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北齐则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狠抓治水生态再现泉涌美景

6月24日,记者走进晋源区稻田公园,看到这里的田地里有了汩汩流水,只见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流出,再顺着地势流入田里,捧起一泉清冽,泉水沁人心脾,在炎热的夏天里泉水更加沁凉怡人。

公园的管理人员王喜福指着一处正在往外冒水的泉眼说:“去年夏天,我们这地里就有了泉眼复流的现象,不止这一个地方有泉眼,在靠近田垄的地里,也有泉水复流。”

跟随王喜福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复流泉眼的位置,稻田公园西侧的田埂下面,站在地垄上,看到这里的泉水正在往北不断蔓延,仔细观望,活水下方有两个泉眼不断地往外冒水,在田间地头的映衬下,蜿蜒而出的泉水显得格外清冽。

王喜福说:“‘冒泉’是我们花塔村祖祖辈辈赖以浇灌稻田的水源,泉水逐渐复流后,地底下的泉眼逐渐地就能满足千亩田地的浇灌了。”

随后,记者驱车前往晋源区的风峪沟黄冶村,沿着沟畔山一路前行,记者看到该村西南方关闭多年的原三圣煤矿和晋源二矿井侧崖壁上、多处干枯的泉眼终于流出了泉水,涓涓细流的泉水涌出后汇入了沟中、溪流。这里清澈见底的溪水潺流相伴,站在风峪沟登高远眺,宛如游蛇一般向前流淌……

1994年,由于过去地下水超采严重等原因,晋祠难老泉开始断流,2008年水位降至最低,距泉口以下仅有27.76米。为了加速晋泉复流,从2009年开始,晋源区开始采取逐步关停煤矿企业、搬迁高耗水企业、延伸太原市市政自来水管网、关井压采等多项措施。

2022年,我省还修订出台了关于《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该条例指出泉域水资源保护应当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集约利用、系统治理的原则,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泉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泉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等。

修复水生态,逐渐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美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花塔村村民王先生说:“我们村子‘冒泉’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村子里一直都是用温泉水种植水稻。但在泉水断流后,村里的水稻浇灌只能引入汾河水。从去年开始,泉水开始往外冒,尤其到了今年,水流充足,希望来年能用上泉水浇灌这上千亩的水稻田。”

实现稳定复流留下丰盈晋水

在王郭村的水稻田中间,一口池塘旁边,立着“冒泉”二字的石碑格外显眼,该泉眼就在池塘深处,池深有两米,从水面上根本看不到泉眼,但池塘不停地向外冒水,水渠顺着水流直至农田。

据了解,王郭村位于晋祠东南角,在广袤无垠的水稻田里,这里的村民们正忙着插秧,看到水稻田里的泉眼复流,更是近来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正在田间地头忙的村民胡女士说:“‘冒泉’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王郭村人,自从断流后我们灌溉稻田只能用汾河里的水源,口感远不如泉水灌溉出来的好。”

王郭村是晋祠镇的第一大村,种植水稻至今已有3300多年,是晋祠水稻的核心产区,也是试验复种水稻最早的村庄之一,仅仅王郭村就占到了1400多亩。如今,晋源区共种植水稻田多达3000多亩。

如今,晋源区的稻作区泉眼复流,离不开晋源区生态综合治理的成效。近年来,晋源区开展晋阳湖水系连通节点工程,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0.61%,绿地率为46.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9.09平方米。同时,晋源区全年植树造林10万株,全区林地面积达21.9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5.15%。

此外,晋源区正式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在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会议上,太原市长张新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太原市将加快东西山调水、“九河”上游生态治理等工程,全方位推动晋祠泉早日实现稳定复流,努力留下一泉丰盈晋水。

与此同时,太原市还将持续推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施全方位节水行动,规范取用水行为,将全市用水的总量控制在9.94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8.6%和10.5%。

不仅如此,晋源区还将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重点泉域保护,严格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和《太原市地下水超载治理方案》,持续巩固拓展晋祠泉域出流现有成果,继续实施水源置换和关井压采工程,并实施晋祠泉域数字孪生建设项目,强化科技赋能,加大汾河二库高水位生态补水,严格保护区取用水监管。

自从晋祠泉域复流后,晋祠水稻的面积逐渐扩大,产量也逐年提高。“去年,我们在插秧发现了泉眼复流,真是高兴坏了,新发现的泉眼可以很好地助力稻田种植,更好地提升水稻的品种。”居住在晋祠区60多年的郭先生说。

多处泉眼复流彰显生态蝶变

在晋阳大道,通往索村的一侧稻田里,记者发现这里的一处泉眼正有泉水冒出,顺着刚播种的青色禾稻绵延近100米……

在晋祠镇的赤桥村的稻田里,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流出,华赤麻鸭在这里休闲觅食,远处的鸟群在凌空盘旋,映衬着青绿山色,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和美乡村画卷……

在晋源区蒙山景区,这里复涌的泉水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游客们或从清澈的泉水旁走过,或拍照留念,享受这山水之间清泉给燥热的夏季带来的丝丝凉意……

2022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要继续推进晋祠泉、兰村泉、古堆泉等复流工程,通过关井压采、水源置换,进一步对泉域范围内采矿企业实施禁采、限采,进一步健全地下水位监测网络。

同时,我省还进一步通过水源置换、生态治理与修复,加大了汾河向晋祠泉域的补水力度,力争实现晋祠泉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力求2025年前实现自然复流。

随着太原市生态环境向好,多年未出现的国家一、二级多种野生鸟类也出现在了赤桥村栖息。赤桥村的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泉水复流后水流虽然不大,但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但泉水刚复流后需要排水排碱,希望早日解决引流问题,从而早日重现‘稻垄波翻处,泉眼涌细流’的景象。”

常年在晋源区索村锻炼的70多岁的王铁根兴奋地说:“去年冬天,索村的这片稻田就泉眼复流了,汩汩泉水就已经向上涌动了。”

实现晋泉复流意味着太原市生态环境发生蝶变,更象征着华北地区生态持续改善。随着生态环境的治理、植被的恢复,特别是水体生态工程的实施,近年来蒙山景区园子沟的6处泉眼陆续恢复泉涌,该泉涌的水流更是较之前充沛了很多,而且水质清冽。

53岁的村民周金忠是蒙山景区的护林防火队员,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每天巡山护林时,看到这些泉水一股一股地流出,感觉咱的生活环境更好了,咱就住在这绿水青山里。”

不仅如此,太原市还将持续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和晋祠泉域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在综合治城、科学治城的过程中,为了加快让晋祠泉域复流,太原市委、市政府要求置换了万柏林区白家庄矿2眼岩溶井,市城乡管理局组织太原供水集团精细对接管线,增设阀门、排气、测压点等设施,打压冲洗管线10余公里,用时一个月的时间,就为白家庄矿提供了补充自来水的条件。

赤桥村村民吕先生说:“自从去年田里发现有了泉水,大家打心眼里高兴呢,种起地里也更加有劲了。”

护一抹蓝天,蕴一城繁华,当绿意流淌在城市中的每一寸肌理,绿色生态将引领城市变革。如今,太原市正在把绿色的“宏伟蓝图”变成实景图,让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科学导报记者 范琛/文 杨凯飞/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