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继平、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双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潘俊刚参加发布会,并深入解读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
分区管控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绿色与低碳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目前,我省生态环境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近年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有效遏制了“两高一低”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省生态环境厅还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出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总体管控要求》,优化黄河沿岸资源能源开发布局,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
不仅如此,省生态环境厅还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两高”项目环评审批,从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区域污染物削减等方面严格把关,倒逼企业优化布局、提标改造、转型升级,衔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支持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引导传统产业向环境容量大、市场保障条件好的地区科学布局、有序转移。
此外,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生态、大气、水等要素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精准科学施策,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施分单元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并借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空间及政策集成优势,服务项目科学选址选线,规避投资风险,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据了解,我省共划定1599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840个,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为33.81%;重点管控单元646个,面积达到了3.5万平方公里,占比22.33%;一般管控单元113个,面积6.87万平方公里,占比43.86%。
绿色转型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转型是全面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绿色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扎实推进,还坚决遏制了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控钢铁、焦化、水泥、有色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推动传统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进行优化升级。
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加快低空经济发展和通航示范省建设21条,加快提高通航研发制造水平,引进一批光伏产业链的国内龙头企业等。同时,大力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大力支持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让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加强。
此外,省发展改革委坚决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管理,有序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抓住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推动美丽山西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密切,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均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手段。
202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我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底线要求,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强化空间分区管理,实施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以及源头治理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聚焦空间上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环境行为的分区管理,二者协同发力,有利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等。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还主要围绕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功能提升目标,针对影响生态和排放污染的行为,进行预防性和控制性管控,把该保护的区域科学地划出来,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把发展同保护矛盾突出的区域识别出来,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从而实现对各类开发保护建设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科学导报记者 范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