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讯 “文艺创作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9月9日上午,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发布会。发布会上,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全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省文化和旅游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的有关情况。
据介绍,2017年以来,省文旅厅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目前已演出6万余场,惠及观众达数千万人次。在全省设立了25家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贫困村农民就业增收。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两项指标居中部六省第一。发挥旅游在扶贫领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出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评定“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336家,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的典范。2016年以来,全省通过旅游扶贫带动18.12万人脱贫,带动脱贫率约8.22%。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面,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晋剧《于成龙》、音乐剧《火花》、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吕梁英雄传》《太行娘亲》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得国家级大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万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21项,保护单位182个,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全省各级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将其纳入本级城乡规划建设重点项目。目前,全省有公共文化机构20288个,其中省级图书馆、文化馆2个;市级图书馆、文化馆21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35个;综合文化站141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619个。
此外,山西成为第8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洪洞、阳城、平遥等七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持续推动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业态的基础上,强力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旅游产业格局得到重塑性优化。
“十四五”时期,是文旅融合新的机遇期,省文旅厅将研究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数据统计和绩效评估办法,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搭建文旅合作的平台,实现文旅资源对接。做好文旅、文创、文艺融合文章,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步伐。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