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平遥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社会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的路径,通过找准“发力点”,打好“组合拳”,唱响“协奏曲”,不断壮大志愿者“朋友圈”、筑牢志愿组织“新堡垒”、画好志愿服务“同心圆”,让志愿服务力量更强劲、工作质效更突出,切实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落地生根。
一、建立“N+志愿服务”动员体系,凝聚发展势能
平遥县出台《平遥县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实施办法》,围绕基层治理、平安法治、邻里守望、卫生健康、文化惠民等项目积极打造“党建、社区工作、新就业群体、社区工作服务、应急+志愿服务”为一体的“N+志愿服务”动员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依托“党建+志愿服务”,筑牢基层治理“思想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动员38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在职党员按照“一人一岗”原则认领岗位,服务辖区居民,包联833个困难户。同时,把129个小区划分为41个片区党支部,依托“志愿汇”APP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在职党员在线上报到,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加入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发布志愿服务需求清单,党员志愿者通过APP接单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群众点单——社区接单——党员线上报名——线下点对点服务的报到志愿服务机制”。目前,已有序实施了包括“贡献志愿力量创造美好生活”“邻里一家亲”“公益集市”在内的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实现了党员志愿者专业和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而且更好地调动了党员志愿者的积极性,切实树牢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是依托“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开拓基层治理“新单元”。为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作用,实现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一方面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发展大局中,发挥其参与基层治理的“千里眼”和“流动哨”作用。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职工进社区志愿服务集中报到活动,与社区签订志愿服务共建协议书,制定“工作清单”,发放进社区志愿服务纪实卡,推行“社区吹哨,两新报到”工作模式,并常态化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经组织260余人进社区报到,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为基层治理增添活力。另一方面积极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爱心驿站”,建立“古城红新驿”党建品牌,为其提供手机充电、饮水热餐、书报阅读、临时休息等10项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服务与被服务的双向奔赴,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二、打造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汇聚志愿力量
一是精准打造志愿服务团队。以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队伍为核心,组建文化文艺志愿者、科技志愿者、平安志愿者、应急志愿者等六大类志愿团队,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县乡村三级组织已有70余个单位在志愿汇注册志愿服务团队,人数达5000余人。
二是打造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按照“九有一坚持”,在社区、景区、窗口单位打造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服务。目前,已经打造12个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围绕“一老一小”开展公益活动,在中高考、中秋、国庆、重阳节、冬至、雷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助学助考、孝老敬老、关心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作为旅游城市,在景区公司每个窗口打造志愿服务站点,为游客提供暖心服务。三是发挥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作用。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蓝天救援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5家志愿服务组织,组织810余人参加志愿服务。今年以来,为我县农商杯乒羽赛、永泰长杯山地自行车比赛、九九重阳节环境治理、国际摄影大展等重大活动提供了10余次大型志愿服务活动。
三、树立志愿服务品牌,打通基层治理“零距离”
积极打造“邻聚里”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汇聚社会各方力量进行资源整合,从群众需求小切口入手,采用“三张清单”工作法精准开展志愿服务,达到睦邻、乐邻、惠邻、暖邻、益邻的五邻目标。
一是依托“志愿服务一家亲”活动,打造一刻钟养老圈。依托巾帼志愿服务队对小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定期为老年人开展健康监测、义剪、上门护理等志愿服务项目,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等系列志愿服务,形成“时时有人护,事事有人管”一刻钟养老圈,让为老服务进家庭成为提高居家养老品质的有效途径。
二是依托“公益集市”党建品牌,拓宽志愿服务载体。以社区党委为纽带,联结共驻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为公益集市主体,聚焦群众日常维修、家政服务等“微心愿”,积极与医疗保障、卫生服务、司法、公安等10余个部门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太极队、腰鼓队、晋剧班等社会团体作为项目“氛围组”,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目前已纳入40余家商户参与服务,与29家商户探索成立商圈联盟,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达30余次,参与群众达上万人次,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质效,而且让小区逐步变成“熟人”社会。
三是依托共建共驻单位,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今年以来,组织17个社区与103家结对共建单位签订协议,依托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开展共建服务92次,涵盖校园欺凌、法治宣传、反诈宣传、消防安全演练等诸多领域,召开常态化联系会议50余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47件。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以及召开党员代表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全方面了解辖区居民、驻区单位需求,汇总形成“需求清单”;定期召开共驻共建联席会议,发动共驻共建单位向社区提供“资源清单”;按照“精准匹配、便于实施、常态长效”原则,将居民“需求清单”与单位“资源清单”进行了对接,形成了“项目清单”。根据清单内容,按月制定和实施服务计划,先后完成法律咨询、老年人义诊、预防校园欺凌教育、文艺汇演、健康知识宣讲、金婚公益摄影、春节送温暖等民生服务项目20余个,打造惠民服务共建共享工作新格局。(中共平遥县委社会工作部 胡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