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茶叶贸易与茶文化传播跨越时空,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4月29日,“以茶融旅焕新力 且将新火试新茶”为主题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太原隆重召开,来自茶业、旅游和汉文化方面的四位专家聚首太山,共商茶旅融合发展之道,共谋山西茶旅发展未来。
专家与媒体面对面现场
吴凤鸣: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山西省茶叶学会会长
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将茶文化内涵、自然资源、文物古迹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山西茶文化与旅游的缔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山西名胜、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与山西茶文化相结合。如万里茶路,这是以晋商为主的民间国际贸易商队,开辟出南自福建崇安县,北至恰克图的茶业运销路线,从公元1689年正式成为一条商路,距今三百多年,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在地球北部镌刻了一条深深的文脉。晋茶商在安化设庄收茶、开场制茶,将成品运至西北茶业消费区及俄国腹地,在经营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茶产业成为安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是茶旅融合发展。如山西民俗特色的茶艺表演,通过茶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文化旅游和茶产业综合发展,提升山西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是设置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文化节、参观点。如太山文物所联合茶叶学会举办“太山论茶”茶旅文化节,将山西茶文化与太山的旅游发展结合在一起,既能助推山西茶产业发展,又能丰富太原旅游业态,是一项多赢的举措。
冀晓峰:太原市文物局二级调研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表明是神农氏发现并利用了茶叶。茶在中国是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存在,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神圣而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有“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所以说,茶是深深融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饮食文明。
山西人与茶有着不解的渊源,著名的万里茶道就是山西人率先开拓的。这条全长1.3万公里的商道南起中国武夷山,北达俄国恰克图,直至莫斯科、圣彼得堡,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国际商道。
草木之间有个人谓之“茶”,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一体,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向往。茶文化所体现的境界,就是 “诗与远方”的境界,就是一种精神享受的境界。它与文物景区所提供和呈现的景观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是精神上的一种契合。太山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化名山,太原人喜欢到这里看山听水品文化。人们爱这里保存和珍藏的各类文物古建,爱这里四时各异的旖旎山景,爱这里远离尘世的独特品格……但每个人在这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角度是不一样的。茶亦然,大家喜欢品茶,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茶,每个人喝茶的感觉也都不一样。
所以说茶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包括在太山举办茶艺师和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是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也是我们茶旅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个景区的文化层次,丰富景区发展的业态,是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方向。
丁丽:山西省茶叶学会秘书长、武夷岩茶古法工艺传承者
茶旅融合是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融合。近几年,山西省茶叶学会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制定了“三有原则”,实施了“三个行动”。
第一个原则是:有主线。茶旅不是单纯的采茶、品茶,去茶名山、茶园,而是根据人的需求进行主线设计,有休闲欢娱,有识茶、制茶,有品鉴提升等。第二个原则是:有内涵。在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世界非遗,其中包含了茶艺、茶宴、茶礼、茶俗、制茶技术等44项内容,这些有文化内涵的应当作为首选。第三个原则是:有倡导。大家都知道旅行难免会遇到坑。所以山西省茶叶学会积极倡导大家不要踩坑,也有能力引导大家躲坑。吴凤鸣会长亲自主编的《茶叶科普手册》就能帮助大家规避风险,同时山西省茶叶学会累计培养的全省3000多名茶行业职业技能人员,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山西省茶叶学会开展了与茶旅相关的三个行动:一是生态茶旅。山西省茶叶学会多年来通过考察、甄别,确定了20多个符合国家标准的茶园基地。这些茶园适合大多数人茶旅,包括湖南安化、云南普洱、福建福鼎、武夷山、湖北恩施、安徽霍州等。山西省茶叶学会已经在这些优质的生态茶园授牌挂牌。二是文化茶旅。是“万里茶道”的主题项目,大家可以在万里茶道沿线的8个省20多个市县,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同时山西省茶叶学会正在考察“中蒙俄万里茶道”的路线。三是科技茶旅。是山西省茶叶学会与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确认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代表性的茶企基地,适合有一定茶基础知识的人进行茶旅和研学。
王凯:山西汉服汉礼研究讲师、山西汉文化社创始人
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张拥有无数节点的大网,茶、汉服乃至诗酒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节点,他们互为关联、息息相关。服饰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节点存在于茶艺、茶文化和茶美学这些对外推广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是华夏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定位。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这八个字是融于华夏民族血脉中的,汉服和茶都是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又相得益彰,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茶,始于神农,拥有5000年历史,饮茶,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的习惯,因为茶艺师代表的是中国茶文化,所以茶艺师的服饰在茶艺表演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历史的发展和传承中,汉服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备受人们喜爱,每一件汉服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千年的美学内涵,汉服与茶的完美“邂逅”,无异于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碰撞与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之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茶艺、茶文化在今后的生活、表演和展示中可以与汉服做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相互推动,共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美学走向世界,中国的服饰文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A:培养茶业人才 促进茶业发展
科学导报:茶业要发展,人才须先行。请问吴会长,当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提升茶叶专业人才素养,为山西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蓄势赋能?
吴凤鸣:首先要大力推进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建设,激励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山西省茶叶学会开辟专门培训通道,有效激励和吸引了一批茶业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制茶产业。截至目前,全省培养了茶艺师、评茶员3000多名。第二,举办茶产业职业技能竞赛,加大技能人才激励力度。山西省人社厅已将茶艺师、评茶员等项目列入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认定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对竞赛成绩优异选手,授予“三晋技术能手”。第三,以艺提质,培养更多高素质茶产业人才。下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相关职业(工种)培训,办好相关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培育更多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努力为茶文化传播和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山西科技报:文化茶旅,茶味人生,我们不仅仅是饮茶,更是从茶文化中体味百态人生,希望冀晓峰调研员分享一下您的茶味人生。
冀晓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闲来无事,泡杯清茶,茶叶起起伏伏,漂浮不定,有的沉底,有的浮起,或浓或淡,或甜或苦。我们喝茶的过程不仅仅是饮茶,更是从茶文化中体味百态人生。真可谓一片茶叶,百样人生,一杯茶水,一个世界。
我最欣赏茶的特点是它遇水而生的勃勃生机。无论是黑茶白茶黄茶绿茶,还是青茶红茶花茶。无论它是生于高山,还是长于悬崖,还是生长在平川上,都会因为开水的冲泡焕发出自己新的生命。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清人祁寯藻有一副楹联:“崇竹幽兰静观得趣,和风朗日随遇生欣”。我特别喜欢联中的那份淡然,那份洒脱,尤其喜欢淡然和洒脱后面透露出的那份坚持和执着。喜欢联中描述的与茶味人生如出一辙的那种意境。
山西科技新闻网: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让“诗和远方”拥有新的驻足与活力,请问丁秘书长,下一步,山西省茶旅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或者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
丁丽:未来茶旅的发展趋势,目标就是高质量发展,让人们有收获。山西省茶叶学会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帮助人们实现“三个获得”。第一、获得知识。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当熟悉和掌握的文化。在茶旅中,要驻足,要停下来,不是身体停下来,而是思维和感受要停下来,通过沉浸式的雅集,感受五千年茶文化的精髓。第二、获得传承。茶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书记的外交茶叙被人们津津乐道。我们应弘扬与茶有关的中国非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第三、获得视野。茶源于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茶叶学会将在“茶马古道”“西域茶路”“海上茶路”“草原茶路”等领域积极的开拓学术合作,其中包含对茶旅的考量。
智慧生活报:茶服茶礼与文旅的融合给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出诸多思考,请问王凯老师,您既是山西汉服汉礼研究的讲师,也是山西汉文化社创始人,下一步有哪些新的思考,打算如何继续讲好汉服汉文化的故事呢?
王凯:无论是茶文化或服饰文化,最终落点都在文化两个字上。中华千年文化的脉络中包括茶文化与服饰文化,汉服唯美,希望大家的目光不要只停留在汉服华而有实的外观上,而应去了解汉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背景、感受汉服独特的文化魅力;茶味幽香,希望大家不仅仅停留在品茶上,而是了解悠久的茶历史、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希望大家能更多的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相信茶文化、服饰文化的需求与价值将不断被激发,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见习记者 魏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