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周建华:传承雷锋精神 卅年初心如磐

   2022-09-16 661

在陕西宝鸡,有一位特殊的收藏爱好者,他以雷锋事迹为人生指南,弘扬雷锋精神,传承雷锋文化,他就是中国移动宝鸡分公司员工——周建华。  

三十多年来,周建华收藏的关于雷锋的藏品有3000多件,仅刊登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报纸就有200多份。他说:“很多人认为收藏的意义在于升值,于我却不尽然。我以为,收藏的意义在于传承。”  

机缘巧合“择一业”  

周建华的收藏缘起于1989年,当时他参加工作不久,在凤翔县邮电局柳林支局工作,因工作便利,他有了接触各类报刊的机会。  

1992年,无意间看到一篇题为《集报——现代人的新追求》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所讲述的集报理念和各类报纸引起了周建华强烈的兴趣。于是他通过当时的报社辗转联系到了远在北京的作者马振予,向他请教集报的方法。马振予热心地教他收藏知识,还多次邮寄,赠送给他上百种报纸,这也成为了他的第一批收藏品。  

有了良师指引,周建华在收藏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多年来,他的藏品达到一万多种、三万余份。这里面收集着大量与雷锋有关的藏品,其中200余份刊登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报纸在收藏界屈指可数。  

不遗余力“专一事”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报发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1965年出生的周建华,是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雷锋因此成为他人生中第一个榜样。后来因为太过痴迷雷锋精神,1992年起,他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报刊和物品。  

1994年,周建华在赶年集时,碰到有人摆地摊卖旧报纸,他认真翻看,发现里面有一份1963年3月5日的《陕西日报》,上面有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让他如获珍宝。于是,他将报纸抱在胸前询问价钱,对方说不单卖,想要的话得花20元钱将一摞报纸全买了。“当时我工资一个月就100多元,20块钱确实太贵。”周建华短暂犹豫后还是狠心买下了所有报纸,因为他一直想拥有一份有毛主席题词的报纸。为保护这张陈旧且泛黄的旧报纸,他将报纸装在了塑料袋中,每年在学雷锋日前后拿出来和亲朋好友分享雷锋故事。  

从报刊杂志、连环画、宣传画、黑胶唱片、磁带,再到印有雷锋头像或题词的胸章、搪瓷杯、果盘、酒瓶、笔筒、书包……大大小小的藏品已有上千件。不光收藏“自己看”,周建华一有机会就会带着自己的宝贝做展览,向大家讲述雷锋故事,传承雷锋精神。  

漫漫其路“忠一生”  

30年来,周建华在收藏上的花费少说也有数万元,而这期间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无法计算。刚开始收集报纸的时候,因为没有专门放报纸的地方,只能在家中到处堆放,这让他的家人无法理解。面对家人的不解,周建华没有强硬地逼迫他们妥协,而是选择了智取。  

周建华知道,想要让家人发自内心地接受收藏这项事业,光靠说是不够的。最能打动他们的,一定是他们通过收藏看到的、学到的东西。果不其然,在自己的潜移默化下,妻子和孩子不仅不再排斥收藏,反而爱上了收藏,并帮着他一起归纳整理。周建华对雷锋藏品的痴迷不仅影响了家人,生活在他周围的人也都非常了解这一点。只要有出差或者旅游机会,亲朋好友们给他带回来的一定是各类报纸。  

一路走来人在变老、藏品在变旧,唯一不变的是周建华对于收藏那份炙热的情感。为将这些“宝贝”保管好,他特意为每张报纸“套”上塑封袋,还专门在家中订做了铁皮箱。每年3月5日前后,周建华总会习惯性地把自己收藏的有关雷锋的藏品拿出来,或公开展览,或在家中陈列,用这一方式缅怀纪念这个可爱又可敬的人。  

随着雷锋藏品越来越多,周建华感觉临时性的展览已适应不了雷锋文化传播和与学雷锋活动的有机结合。“我希望能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建成雷锋文化展览馆,将这些藏品长期展览,让老年人记着雷锋,让中年人不忘雷锋,让年轻人认识雷锋,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他说。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