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煮饭成了必修课。”“每个中小学生都要学煮饭炖汤、种菜养禽……”教育部日前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的劳动课程,引起家长们的关注与讨论。
按照安排,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作为国家课程之一,劳动将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实,对于劳动课程,不少家长都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记忆:上学时当值日生打扫教室;学校修操场、建沙坑,去沟里一人背回一袋沙子;开学时捡炭渣交给学校……“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打扫操场,全班同学排成一行,齐头并进,身后是焕然一新的地面,眼前则是尘土飞扬,大家衣服上、脸上甚至鼻孔里都满是灰尘。”一位小学同学感慨地回忆说,“劳动教育看似与学习无关,实则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
劳动教育的意义,绝非单纯为了让孩子学会洗衣做饭,更重要的是,热爱劳动让孩子们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美妙,引导孩子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掌握技能、增强劳动获得感、成就感,助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全国各地相继暴发疫情,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生只能居家上网课。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与疫情战斗,并在这样的“逆境”中迅速成长。
比如,有学生看到“大白”手机有时对不上焦,就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出“扫证神器”,以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有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上,用压岁钱制作了印有古诗的小清新排队间隔线,征得社区同意后贴在地面;楼里有独居老人,家属因疫情不能前来照顾,12岁的小学生积极充当小小“快递员”,在妈妈做好饭后给老人送去;还有小学生志愿者,去居民楼挨家挨户通知做核酸检测,或者力所能及地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生活处处皆教育,居家上网课等经历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与受教育机会。他们在其中感受责任、学习担当,甚至用满满的爱心、努力与付出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为这些充满爱心、迅速成长的孩子们点赞,也为家长们抓住这一教育机会积极引导孩子的行为点赞!
为手机大战不可取
“你看到孩子玩手机了,但孩子玩的其实不是手机。”近日,某知名校长的这句话令笔者感触颇深。
“在家上了一个月网课,写作业还行,额外一道题都不想写,想方设法找机会玩游戏、刷视频。复学后可以约同学一起写作业了,即便说好还要额外做题,都高兴得不行。”一个朋友近日说起女儿的表现时感慨。那位校长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他上小学时成绩很好也很乖,但上了初中后,成绩有所下降。妈妈有一次下班回家,发现他在玩手机,马上认为这就是成绩下降的原因,于是,母子间因为手机发生“大战”……
“孩子不是因为玩手机而学习不好,而是因为学习不好而玩手机。”那位校长分析说。无论是玩手机还是其他表现,孩子们类似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情绪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成就感,是孩子与学习、老师、学校的关系出了问题。正确认识孩子们的行为和情绪,才能更为有效地帮助孩子,否则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