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庄巧生: “世纪麦翁”耕耘华夏留麦香

   2022-06-07 323

庄巧生心语:  

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10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  

该下地时还下地,特别是开春到麦收的季节,至少要去一次试验地,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向他人说清道明的特殊享受。  

农业研究周期较长,众多从业人员习惯于自搞一摊、各立其足,缺少通过沟通协作获取双赢的体验。特别是常规育种技术也已老化,亟须引用新兴技术予以升级,应该抓住机遇、助人助己、共同提高,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  

知识产权归属、协作单位业绩等问题,只要出于公心,本着诚信办事的原则,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或多赢。  

我国人力充沛“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我们的科研与科普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追、赶、超、补(填空白)的工作还很多,而且要“只争朝夕”,所以要科学地、经济地、节约地分配使用人力、物力。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不能忘记。  

1、胸怀科技报国志一片丹心献麦田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的庄巧生,勤奋好学,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所修课程几乎门门成绩优异,他的视野日渐开拓。他看到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农业科研工作更是不受重视,于是内心萌生了要在农学领域不断进取的志向。  

1945年,他历经万难前往美国学习小麦品质鉴定技术。学习期间,他意识到品质检验与研究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并注意搜集有关文献,为此后回国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夯实了学术基础。  

一年后庄巧生回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他了解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后更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又在该所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施较为完善,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更接近小麦主产区,当时又缺少合适的科技人员,便想转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地方工作。  

1946年10月,庄巧生如愿以偿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12号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报到,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一待就是70多年。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的团队育成的新品种累计推广约4亿亩。他带头发展中国农科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和庄先生结识比较晚。但他从庄巧生的科学贡献和成就中发现,他不仅仅是我国小麦育种的先驱和楷模,更是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利用的先驱。  

多年后,庄巧生评价自己人生有所收获“纯属两个偶然”:一是北上接近小麦主产区,可在更广阔的天地开拓进取;二是专业上“从一而终”,一直搞小麦育种,而且没有“动窝”,便于经验与知识的积累。  

2、技术创新谋未来学术耕耘出成果  

“应该承认常规育种技术已趋老化,亟待升级,必须尽快、尽可能多地吸收业已实用化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不断提高育种质量与效率。”2009年,庄巧生阅读何中虎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一书撰写的《庄巧生传略》之后有感而发。  

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在国内较早倡导和实践了三交和复合杂交育种方法。他善于“因材施教”选配亲本,因地制宜处理杂交后代,在国内首次采用F2派生系统法简化操作程序,提前测产,为后期决选品系提供依据。他最早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提出了一些对品质育种有指导价值的量化指标。  

庄巧生不仅在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方法改进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还勤于总结育种经验,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十多部,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他先后编著了《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小麦学》等一系列专著。其中,《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了历史记载,并附录上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这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庄巧生呼吁全国重视品质问题,并在自己领导的课题组建立了为育种服务的小麦品质实验室,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近几年,庄巧生又十分关注国外引种问题,几次讲要高度重视国外引种工作,并强调说我国几乎每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都有国外品种血缘。  

庄巧生说,我们的科研与科普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追、赶、超、补(填空白)的工作还很多,而且要“只争朝夕”,所以要科学地、经济地、节约地分配使用人力、物力。  

3、帮扶后辈指路人甘为人梯孺子牛  

多年来,庄巧生十分关注、扶持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不仅在科研工作上给予后辈指导,更是在各项工作中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  

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应聘担任作科所所长兼遗传育种学科一级岗位杰出人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万建民回忆说,当时,作科所由原来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所与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辐射育种室重组而成,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在来农科院之前,万建民就对校友庄巧生有所了解。因此,他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庄巧生,请他给予指导。  

庄巧生对万建民到所里工作表示非常高兴。他说,农科院需要新鲜血液,并分析了三个拟合并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当然,他总是很谦虚,说自己退居二线,看法可能有偏差。庄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了我打开局面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过去近20年作科所工作能够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原因。”万建民说。  

1995年,庄巧生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奖”奖金10万港币捐献给作科所,以此为基础,在全国16家单位的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旨在奖励国内在小麦育种相关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自2007年以来已奖励了28人,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事业发展。  

庄巧生爱国、爱党、爱人民,把对祖国的爱全部倾注在小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他心系“三农”,执著小麦,勤奋工作,学风严谨,生活简朴,被同行誉为求真务实、谦逊律己、孜孜以求、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榜样。他襟怀坦荡,坚持真理,为人正派,处事公允,顾全大局,团结同事,乐于助人,是提携后辈的典范,是献身科学、热爱农业、服务农民的楷模,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庄巧生的一生,是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杰出成就和高尚品格将永载史册!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2022年5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延伸阅读  

世纪耕耘麦香华夏  

农历四月,麦穗尚青,正是北方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刻,而一颗为中国小麦殚精竭虑80余年的心脏却永远停止了跳动。  

自1939年投身育种,庄巧生将近百年光阴都付与麦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来唁电:“世纪耕耘,麦香华夏。庄户人家,麦翁千古!”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这样感叹:“(这)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位老前辈、好学者、好老师。”  

1916年,庄巧生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一个贫寒农家。他勤奋好学,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所修课程几乎门门成绩优异。23岁大学毕业,他先来到贵州,后又辗转多地,并赴美进修,开启了与小麦育种的情缘。1946年秋,庄巧生被派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工作,这里后来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的重要组建基础,自此,他潜心育种半个多世纪。  

小麦生长有其周期,用传统方法在田间育成一个新种往往需要8~10年,而一旦研究失败,则可能十几年的光阴就浪费了,可谓投入大见效慢且过程枯燥,但庄巧生从没有“挪窝”。他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牵头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全国小麦攻关课题,眼光始终紧盯着的是新中国农业生产一线的需要——数十年间,针对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和生产需要,他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  

细数这些新种,“北京8号”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北京10号”曾在山西和河北广为种植;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丰抗号”系列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长达十余年,年种植面积约占当时该区小麦面积的40%;近20年,他又指导育成“中麦175”“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的团队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已达约4亿亩。  

成就不只在麦田,庄巧生勤于总结育种经验,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十多部,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协助金善宝院士完成的《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初,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了历史记载,并附录20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2018年,已年过百岁的庄巧生正式退休,但他始终放不下的还是麦田。  

在一次采访中,他向记者说:“直到现在,我心里想做、该做、能做而没有做或做好的事情实在很多、很多,但岁数不饶人。你知道吗?我每天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麦田!我想念麦田!”  

而今,麦香泽被华夏,他的身影终化作麦浪千重。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