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就太忻经济区的规划编制、推动落实、交通建设等,邀请相关部门做了详细解读。在太忻经济区的建设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更加注意?本刊邀请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梁红岩、秦志琴老师,一起畅谈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2022年1月19日,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
2022年1月20日,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召开。
这两个全省人民瞩目的重要会议上,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热点。不仅仅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十分关注,坊间群众也十分关心。
在此之前,1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就太忻经济区的规划编制、推动落实、交通建设等,邀请相关部门做了详细解读。在太忻经济区的建设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更加注意?本刊邀请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梁红岩、秦志琴老师,一起畅谈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太忻一体化,发展潜力大
本刊: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式上,省长蓝佛安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蓝佛安说,2021年我们锐意改革创新,在破解难题中增强发展动力,高起点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全面启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深化开发区、国资国企、金融等改革,推动创新生态建设。太忻经济一体化虽然启动较晚,但是推进很快。
梁红岩:太忻经济区的启动确实是时间短,动作快,进展大。我从去年9月关注到这个事,以为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没想到在2021年11月下旬山西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全面启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12月中旬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太忻经济区的机构设置、建设目标、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新产业新业态等都有了更明确目标;12月29日,山西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及分支机构揭牌,人员配备齐全。2022年1月11日,太原、忻州两市举行工作对接座谈会,就高标准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大力度加快两市深度协同发展进行交流,还提出了六个一体化思路;1月18日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对太忻经济区各方面详细安排作了解读。紧接着的两会,又对太忻经济区有各种新认识新认知。可以说,在山西的类似工作中,太忻经济区从理念的提出、落实是最快的。这也可以看出来,山西对开发区建设,对跨区域的开发区建设,对具有龙头引领用的开发区建设,对具有地域带动性的开发区建设非常重视,大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
秦志琴:我注意到蓝佛安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突出抓好稳运行、稳能源、稳粮食、稳就业、稳市场主体、稳金融、稳安全、稳防疫、稳生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中,第四条是统筹推进“一群两区三圈”建设,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优化城乡区域空间布局,高起点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提升转型综改示范区先行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从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太原都市圈的发展比较慢。目前太原和晋中因为大学城的建设,综改区的发展向南,潇河园区划入综改区,已经事实上做到了太榆同城化。901、902和903路公交车城际互通,一些大型商超虽然布局在晋中市区,但是吸引了不少太原市居民前往消费。另一方面,太原都市圈的内部各城市的融合水平还是不够深入。比起长三角、长株潭城市群的连片发展,山西的城市群发展差距比较大。但是,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劲趋势下,以太原市为中心,包括太原、晋中、忻州、阳泉、吕梁等5市的中部城市群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建设强省会,多推副中心
本刊:2021年7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支持武汉、长株潭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增强长沙、合肥、太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近几年,“强省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就山西来说,很多数据都是省城太原独大,比如外贸进出口数据。随着各省“十四五”规划的陆续出台,中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强省会”成为趋势。《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体系建设,太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市域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增强。
梁红岩:我省2035年远景目标的“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也是很有讲究。“一主”就是主要太原市,“三副”是大同、长治、临汾,“六市域中心”是指运城市、晋城市、阳泉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基本囊括了全省各市。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主要规划是“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一主”是指太原主城区,“一副”是指太榆中心城区,“一区”是指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多组团”是指清徐、太谷、阳曲等多个产城融合组团。这样其实就把晋中市榆次区等也就包括进来了。
相对离太原较远的大同,将着力建设“三区三地”,加快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新路”,按照“一核六县多点”的城镇化布局,着力打造经济富市。长治行政区划调整后,初步形成了“一城四区八县”的发展格局。运城市本身处在黄河金三角的三省交汇处,历史上和陕西、河南联系就紧密。
可见,未来的规划中,山西其实是根据各市情况不同,扬长避短,努力补短板,在强省会的过程中,拉着其他城市一起进步。
秦志琴:“强省会”的重点在于打造都市圈政治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文化中心、品质消费中心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心,增强区域核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跟“强省会”相比,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能够在中观尺度的地域范围内承担起经济发展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比如,大同可以带动晋北城市圈深化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长治晋城带动晋东南城镇圈与中原城市群联动,临汾运城带动晋南城市圈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
相对而言,忻州市在山西省域内的经济实力稍弱。但是忻州紧临省城太原,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忻州将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提升忻府区的增长极功能,带动定襄、原平、繁峙、代县等周边县市的发展。忻州在太原和大同之间,除了南望太原,随着雄忻高铁的建设开通,忻州可以从定襄、五台山直出太行山到达雄安,将太忻经济区打造成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的重要走廊前景跃然而出,忻州向南、向北、向东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发展格局将会带来可喜的成效。
另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差距,要明显高于南方城市之间的差距。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这和城市群建设、都市圈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很大关系,资源的有效集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均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太忻经济区的建设,可以促使忻州能够尽快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山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做全产业链,点状发展好
本刊:对于太忻经济区的发展,2021年12月31日忻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忻州将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为牵引,锚定“融入京津冀的战略支撑地”“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隆起地”“中部城市群先进制造业承载地”“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优质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地”五大基地发展定位,确保到2023年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一体化发展格局初见雏形。
梁红岩:这个会议还提出忻州将在“南融东进”中彰显特色优势,以忻州主城区一个核,串联雄忻高铁、108国道双主轴,建好7个启动区,打造忻定原、繁代五两组团;以产业发展为根本,打造七大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太忻科创共同体等目标。2022年,还要加快雄忻高铁,启动太忻大道,改建108国道,提质扩容五台山机场,开工滹沱河供水工程,加快推进新松机器人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强化与太原、雄安和京津冀产业链融合。
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最好是集聚化、集约化发展,还要考虑到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成本最低。山西地处内陆,一些企业因为交通、信息等原因把注册地和研发中心搬到了北京,留下的是生产车间。比如经纬纺机、罗克佳华等上市公司,注册地和研发中心在北京。不少民营企业同样搬到北京,学习和同行交流方便,企业形象也有提升。我觉得大家应该有包容之心,只要企业发展好怎样选择都可以。即便是留下生产车间,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太忻经济区建设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营商环境好不好,而是企业发展方便不方便。如果一个企业上游生产零件需要远处购置,下游产品销售还是要运到远方销售,交通成本比较高,营商环境再好也不会投资设厂。
因此,在太忻经济区的建设中,在招商引资的规划中,要尽量做好全产业链规划,一个行业只要几个环节发展起来,上下游产业企业就会自然聚集而来。到时候,没地没厂房没有研发场所和科研力量,会影响集群效应。
秦志琴:事实上,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去工业化”。高质量的工业化是去产能,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转型发展中,一些地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但是出现了低端服务业占比较高。疫情爆发后,反思一下,去工业化早的国家不是全产业链,高科技的创新、设计要落地,工业化必不可少。很多地方工业化急于提档升级,却导致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山西工业转型相对较慢,“去工业化”现象尚不明显,但是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
就像人们都喜欢去北上广深一样,在一个省份人们一般都愿意去省会城市,毕竟经济发达,机会多。相应的省会城市虹吸效应就明显,年轻人都奔赴省城。打造区域副中心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吸引人才留下来,在家门口就业,有了人,小城市才能发展起来,才能有活力。这就需要“再工业化”,没有工业企业、工业产业,就没有实体经济。在“双碳”大背景下,太忻经济一体化提到了很多产业,这些产业可以用“飞地经济”的形式,和省外企业合作,吸引他们到山西落地;双向发展,确实暂时条件不允许的项目也可以用“飞地经济”模式进行,学习技术、培养人才,待条件成熟引回。
我们一说开发区建设,总会觉得要圈一大片地,盖一大片厂房,一个企业一个大院子,一家挨一家,十分壮观。其实,就太忻经济区建设来说,地域所限,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工业企业,而是点状发展比较好。园区和居住生活区,如果距离太远会增加通勤时间,对员工的吸引力会降低。最好根据园区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小城镇建设生活居住区,有配套的社会服务,方便职工上下班,也方便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吸引人员回流。
推进康养业,持续可发展
本刊:太原北部和忻州,历史上就是农业区域。比如阳曲县目前小杂粮、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业非常发达。忻州气候凉爽,盛产瓜果和小杂粮,有机旱作农业蓬勃发展,而且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繁多。虽然经济相对欠发达,也是因为经济欠发达使得忻州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雁门关农牧业交错带是我国少有的优质农牧业基地。在太忻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如何把握园区工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梁红岩:在《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空间规划中,第二条就是坚持高水平生态管护,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强化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为主体的两大生态屏障带保护,以滹沱河、牧马河、清水河和汾河为主体的河流水系保护为支撑构建联动区域的生态廊道体系,以5个自然保护区、22个自然公园形成生态保护重要节点,构建“两屏四廊多区块”的生态格局。以生态环境高标准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实施产业负面清单管理,推动在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模式上率先破题。
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到,深化太原及周边地区“1+30”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特别是区域内12个县(市、区)要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机制。开展汾河、滹沱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试点,实施以滹沱河干支流为重点的京津冀上游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补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机制,开展环城绿化和森林乡村建设,强化水源涵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这说明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相关部门对于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是重视的。忻州最大的优势就是环境优势,每个县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定襄的法兰制造业全世界知名;原平的化工业发达,原平化工厂草酸产量全世界第一等,已有的优势产业要提档升级,企业要做好环保;要引进的产业和企业要符合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要有目的地引进产业和企业,不能再搞先污染再治理,一旦污染了治理就难了。
秦志琴:在太忻经济区地域,还有另一个概念上的区域值得重视,那就是雁门关农牧交错带。2020年1月1日起,《山西省促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条例》实施。这是全国首部用于规范农牧交错带建设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立法领域具有首创意义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和太原市1个县在内的5市36个县区。雁门关周边有着不同于农区和牧区的独特经济形态,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农耕游牧和民族文化交融等特点。土地广阔、气候适宜、毗邻京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良牧区,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养殖带,在发展草食畜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又具有农牧结合的特点,是小杂粮和特色林果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早在2001年,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的决策。近年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草食畜牧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一二三产逐步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产业扶贫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一个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新局面。
太忻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广大百姓一样重要,而且是可持续能长远发展的。
梁红岩:有工业,有农业,有服务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正常的发展格局。忻州及其以北,气候凉爽,生态环境好,旅游业发展不错,太忻经济区康养业是未来最大的黑马。太行山下,气候炎热、雾霾大,雄忻高铁开通后,东面来客北上到大同南下直达运城、晋城都很方便。两三个小时到保定、到雄安、到北京,吸引更多的人到忻州旅游、小住、养老就成为现实可能。事实上,目前忻州市不少县城都有来自北京、河北等地的中老年人租房度夏,有的直接买房居住。他们觉得小县城生活成本低,环境好,小杂粮多,健康食品多,居住挺舒服。医疗条件要是再好点,养老完全没有问题。
秦志琴:山西的历史文化悠久,把太忻经济区打造成首都经济圈的康养后花园是“十四五”发展的重要部署。依托开发区发展新型工业,提升农业加工业现代化水平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区域发展的配套方面,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等都做好规划,并尽早实施,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就能占据先机,促进区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走得远、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