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通过手机NFC功能了解非遗文化
“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流动文化空间。在2025年‘世界读书日’及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前夕,山西文旅借助数字化手段,让非遗在地铁站‘活’起来、‘潮’起来,深度融入城市、贴近市民。乘客步入太原地铁,就像翻开非遗百科全书,为旅途增添别样乐趣。”4月18日,山西非遗“有点好东西”——声动非遗阅读计划项目负责人张弛站在太原大南门地铁站H通道,看着往来乘客驻足体验非遗文化,脸上洋溢着自豪。
在太原大南门地铁站H通道和安检通道,4个声动非遗阅读计划体验装置以创意灯箱形式呈现,成为地铁站内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乘客只需打开手机NFC功能,轻轻触碰灯箱上的耳朵标识感应区域,便能瞬间“穿越”至三晋大地,聆听非遗艺术。
国家级非遗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的经典选段《佛音坠地宋生根》,字正腔圆的唱腔从手机里传出,仿佛将乘客带入了晋阳古城的热闹街头;陵川钢板书《吕洞宾抓药》铿锵有力的金属震颤,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的豪迈与质朴;绛州鼓乐《秦王点兵》的激昂鼓点,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来,震撼人心。这些非遗代表作的表演者阵容强大,既有年逾八旬的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改鱼,也有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中青年传承者,还有来自阳泉市平定县西郊村的村民。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将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太原大南门地铁站1、2号线换乘通道,乘客只需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一扫”功能,便能得到一张电子“非遗车票”。这张车票不仅标有太原南站到非遗项目传承单位的实际距离,还附有非遗项目的简要介绍。电子“非遗车票”的推出不仅为乘客提供了便捷的文化导航服务,更激发了他们实地探访非遗项目的兴趣。许多乘客表示,等有时间了,一定要按照车票上的指引,去实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地铁2号线还设置了“有点好东西”主题车厢,车厢内的创意图示设计巧妙,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乘客们在乘车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非遗图案,还能通过扫码聆听非遗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声动非遗阅读计划”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活动集结了11个市的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陵川钢板书、河曲民歌、左权开花调、绛州鼓乐、太原莲花落等,通过数字化传播手段,让非遗文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乘客赵雪儿告诉《科学导报》记者:“这种数字化体验方式新颖又有趣,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即便在忙碌的通勤路上,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慰藉,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本次“声动非遗阅读计划”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活动将持续至5月15日。此活动的开展,为非遗传承保护开辟了新路径,让古老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提供了宝贵经验。张弛表示,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更多创新举措将不断涌现,以多元且生动的方式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