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精筑内外协同格局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霍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纪略

   2025-04-18 126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的关键之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霍州经开区立足本地实际,深度践行上级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科研条件等关键要素,精准谋划、系统施策,从内部改革激发活力,到外部招商推动产业升级,全方位、多维度探索具有鲜明霍州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深耕“三化三制”改革,

激活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源

深化“三制”举措,汇聚人才智力洪流。优化领导班子架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霍州市严格对标《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精心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具备创新思维与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干部充实开发区领导班子。通过定期开展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聚焦新质生产力前沿知识、产业政策解读等内容,持续提升班子成员引领开发区在新质生产力领航能力,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为开发区各项事业发展把稳方向舵。畅通干部流通渠道。依据《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财政厅关于深化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实行“三化三制”的指导意见》,霍州市鼓励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优秀干部投身经开区建设。目前,已有13名优秀干部选调至经开区,为经开区注入丰富行政管理经验与多元工作思路。同时,探索建立经开区与地方之间常态化、制度化的干部交流机制,明确交流原则、程序与考核标准,推动干部在不同岗位锻炼成长,实现干部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势互补,构建起干部队伍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广纳外部优质人才。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引育导向,紧密贴合经开区产业发展需求与岗位设置,制定个性化人才招引方案。一方面,公开招考19名硕士研究生,确保专业对口、人岗相适,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选聘方式,聘请1名具有丰富招商经验与广泛行业资源的招商总监,精准对接优质项目与高端人才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支撑体系。发挥博士服务团效能。全面贯彻上级关于人才工作部署,经开区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建立企业人才与技术需求清单,为精准选派博士提供详实依据。同时,搭建博士与企业对接服务平台,通过设立博士工作站、开展技术合作项目等形式,充分发挥博士的专业技术优势,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开展产品研发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推进“三化”建设,构建高效运营模式。推动专业化运营管理。推行“管运分离”模式,成立“霍州经开区建投公司”,并将霍州市建投公司纳入旗下作为全资子公司。通过整合资源,持续壮大建投公司资产规模,提升其市场运营能力与融资水平。目前,已投资建成经开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项目(一期),有效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标准化厂房(二期)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为产业集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搭建优质平台。强化市场化运作机制。依托霍州煤电集团鑫钜煤机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建立智能再制造研究院,围绕煤机装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此外,联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及国内20多家企业,组建山西省智能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活动,推动智能再制造产业朝着集聚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立足区域优势,

开展低碳绿色精准招商行动

经开区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煤电资源、坚实的工业基础、较低的人力成本及便捷的交通网络等比较优势,精准锚定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推进专业化招商及精细化服务工作。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变化,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见效。聚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信创与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低碳化、绿色化招商活动,累计组织开展15次“点对点”招商活动,对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进行深入对接考察,围绕项目合作模式、投资规模、政策需求等关键环节开展多轮洽谈。目前,已成功签约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如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六零”工厂示范项目,致力于实现工业固废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100MW光伏+农业+林业发电项目,探索新能源与生态农业、林业融合发展新模式;10万吨精密铸造建设项目,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链强链;年产200万台智能电子产品制造、年产120万片液晶触屏制造项目等,加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

赋能煤电产业新质发展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助力产业绿色转型。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政策号召,全方位支持国家能源集团山西电力有限公司霍州发电厂和山西兆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传统煤电企业,紧抓政策机遇,科学开展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流程、升级产品结构、提高环保标准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传统煤电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两大电厂共实施8个技术改造项目,在提升发电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减排与提质增效双重目标。同时,坚持产业链延伸与技术改造协同推进,配套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推动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

加速智能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霍州煤电集团鑫钜煤机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鑫创晟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发挥山西智能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再制造研究院的优势,积极与上海创立、华为技术公司等企业在矿山装备智能化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组织编制《霍州市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重点培育发展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通过整合市内煤机装备制造企业资源,加强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完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链条,推动煤机装备智能再制造向“集聚、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变,全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煤机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全市共有涉及煤机装备、非煤产业的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企业1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

加强绿色化建设,打造新型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以山西建投天筑兆光绿色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为引领,充分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等煤基固废,生产高端纸面石膏板、抹灰石膏、ALC板材等新型绿色建材。霍州辛能电力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品质建筑石膏生产线、山西大地华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霍州分公司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项目、山西天喜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高活性钙脱硫剂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同时,成功引进山西迈收资源再生开发有限公司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六零”工厂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实现煤基固废的无害化处理与高效循环利用,打造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园。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紧扣《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中确定的8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在持续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两大主导产业基础上,主动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逐步将产业定位向数据经济、新能源、电子产品制造等新兴领域拓展延伸,着力培育形成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算力服务基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紧抓“东数西算”以及“数智强省示范工程”战略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落地开工总投资25亿元的霍州新时代人工智能算力产业园省级重点项目。该项目占地约8.3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超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6栋数据中心楼、3栋柴发平台和1栋运维中心,配置8000个高功率机柜及配套设施,建成后将形成一个1000PFlops的算力资源池。今年第三季度,1号数据中心楼将率先投入运营,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年营收达8亿元,创造1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对接保信能源、浪潮建汇、万方智讯等企业,签约总投资15亿元的保信智算科技(临汾)有限公司霍州市智算中心项目,吸引云计算、数据标注、数据存储等相关产业集聚,赋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新能源+储能产业基地,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霍州市丰富的光照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两大电厂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光伏+储能”产业。目前,山西兆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00MW煤电+风光+储能一体化项目、国能霍州新能源有限公司100MW光伏发电二期项目正稳步推进。同时,主动对接深圳中能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电池产业基地项目,围绕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全力打造集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生产、应用于一体的霍州市新能源+储能产业基地,为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打造电子产品制造基地,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径。成功推动山西凌微科技有限公司2亿颗芯片封装测试项目、山西兴盛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数据线生产加工项目、山西杰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万片液晶触屏制造项目、山西嘉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台智能电子产品制造项目投产运营,初步形成集芯片封测、液晶屏制造、产品组装于一体的电子产品制造产业链。随着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电子产品制造产业园建设已具雏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拓宽了区域产业发展空间。

王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