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4月13日,在晋城市高平市造音社流行音乐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温情启幕。32名年龄在5~15岁的学生齐聚于此,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好奇,在书的海洋中探寻中国音乐史的魅力,共同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与启迪的音乐学习之旅。而此次分享会也深刻展现出读书在音乐道路上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邂逅经典 开启音乐之门
分享会现场布置得温馨雅致,文化氛围浓厚,书架上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与中国音乐史相关的丰富书籍。活动启幕,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挑选心仪之书,或为精美插图驻足,或受书中有声讲解感染,或因文字描述动容。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交织的熏陶下,学生们对中国音乐的历史演进与创新突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书无年龄界限,每一页都是新的起点。6岁的杨思钰是此次分享会中年龄最小的参与者。她拿起一本色彩斑斓的《中国音乐故事绘本》,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绘本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伯牙鼓琴”“编钟的秘密”等,让她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她还不太理解故事中的深刻含义,但那些美妙的音乐故事已经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音乐的种子。“我喜欢这些故事,感觉音乐好神奇呀!”杨思钰奶声奶气地说道。
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深入阅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来自高平七中的13岁学生李昱锐拿起《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开始认真研读。书中对古代音乐理论、乐器发展、音乐流派等方面的详细阐述,让他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目睹了那些辉煌的音乐场景。“原来中国音乐史如此博大精深,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的地方。”李昱锐感慨地说。
分享交流 碰撞音乐火花
在分享交流环节,学生们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
9岁的朱思凝分享了她在《中国民族乐器图鉴》中所学。她兴奋地说:“我知道了二胡、琵琶、古筝等很多民族乐器,它们的声音都非常好听。我还了解到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演奏技巧,比如二胡要用弓拉,琵琶要用手指弹。这些乐器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能演奏出各种各样美妙的音乐。”
13岁的师煜阳则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中国音乐史的理解。他在分享《音乐中国》一书时说:“中国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民族和历史。”师煜阳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也让同学们对中国音乐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还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他们从书中的内容延伸到实际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探讨如何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中。这种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中国音乐史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品读好书 点亮音乐灯塔
读书不仅能让学生们了解中国音乐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在分享会的实践环节,9岁的袁语墨正在学习钢琴。她在阅读了关于中国古代音乐调式的内容后,尝试将五声音阶运用到自己的钢琴弹奏中,弹奏出的旋律既有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又蕴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我可以用这些知识来丰富我的演奏。”袁语墨开心地说。
造音社的老师还引导同学们通过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来验证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当悠扬的古曲《高山流水》响起,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伯牙与子期的知音相遇;而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则让大家感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本次读书分享会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高平市造音社流行音乐室负责人杨凯莉进行了总结发言:“读书是音乐学习的基石,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灵感。我们今后将继续举办类似的读书分享会,为同学们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导报记者 杨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