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片被时光和煤尘浸透的土地,像极了一位佝偻着脊背却仍然紧攥着火种的老母亲。就是这一丝倔强的火种,想要告诉世人,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有煤,还有佛光寺唐构梁架上依旧璀璨的彩绘、平遥古城青砖上依旧清晰的车辙、永乐宫墙壁上依旧栩栩如生的众仙朝元图……
黄土之下,山河之间,只要你愿意俯身倾听,就能感受到五千年文明沸腾的脉搏。《寻访山西古庙》的作者连达从事古建筑手绘已经20余年了,他不是学建筑的,也不是学历史、考古、美术的,全然出于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全身心投入到古建筑手绘中。他的画全部是实地写生,全靠目测徒手墨线绘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罗健敏曾说过:“连达古建筑手绘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不是钢笔速写的画法。特别难得的是,他绘成的古建筑比例准确、形象逼真。庙宇的开间比例,柱子的高广比例,斗拱的形、数、关系都十分精准。这些线画不是工程测绘图,不注尺寸,却可以成为实物照片和测绘图的极好对照,比测绘图更形象,更有温度。”
《寻访山西古庙》分为两册,分别为晋东南、晋南篇和晋中、晋北篇。“山西省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实在太多了,因上册晋东南和晋南的乡野古建筑得到了读者朋友们的热烈支持和响应,我又经过了3年‘上山下乡’,完成了晋中、晋北篇,使《寻访山西古庙》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集。这既是对自己20多年摸索绘画、记录古建筑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山西极其丰富且堪称伟大的古建筑遗存的全面搜集和整理,更是对自己青春时光乃至人生选择的一个交代。”连达在书中写道。
古寺是岁月的见证者,斑驳的墙壁上,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千年沧桑。倦了,累了,就来这里寻一份宁静。让古朴的经幢诉说五代故事,让明代水陆画带你穿越时空,在佛音袅袅中寻找内心的皈依。“我之所以会把画破庙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再不去画就可能看不到了,一次错过很可能就永远失去。他们等了我几百年,已经无法再等下去了,时不我待啊!”连达说。
长治县北宋村里有一座玉皇庙,可以看到已经极度破败,原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棺材铺,现在变成了一个破烂仓库,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墙也全倒塌了,之后用砖重新封堵。这是一座元代建筑,全国大约有400多座元代建筑,山西就占了380多座,但这些年所见的山西元代建筑已经有好几个坍塌了。连达遗憾地表示,虽说山西的文物资源多,但文物保护状况实在令人惋惜。
一座太行山深处的铜炉村文殊寺,这个建筑里边的两进院殿宇都已垮塌,剩下山墙还勉强撑着,没什么修缮,壁画、墙壁都散了一地。连达在这里选择山门,把相对美好一点的景色画下来。而汾阳市的太符观,这是金代时期修建的道观,虽然没有建成连达理想中伟大博物馆的样子,但让他吃惊的是,这里各个殿中都保存着完整的塑像。
记录乡野古建筑的现状和变迁,把历史的瞬间用画笔定格,是一代人的传承责任。连达顶烈日、斗酷暑,风雨无阻,身背重装,徒步于荒山野岭,书中的每一幅画和每一段文字都浸透着辛劳的汗水和众多不可预料的困难。回忆起一次古庙寻访的经历,连达表示,殿内和院中一样,都是齐腰深的杂草,高平市神农镇神农清化寺的如来殿可以说是整座寺庙建筑群中境况最好的殿宇了,破烂的檐角上仍然倔强挑出的龙头似乎在进行着最后不屈的抗争。
书中对于每个地区的古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和介绍,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价值以及现状等。这不仅唤起了更多人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更是给对山西古庙有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了一本寻访指南。
每一笔都是与梁柱的密语,斗拱里藏着华夏建筑的DNA。从国图讲堂到乡野断壁,将《斗拱飞檐》谱成古建栋梁曲。墨色渗入砖缝时,连达正把消逝的悬鱼惹草钉进文化基因链。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