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出明确要求,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软件设计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变革、产品升级的关键力量。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充分依托既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不断发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力争在数字经济转型浪潮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作为集团的核心创新引擎,软件工程部瞄准技术前沿和市场所需,紧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协同攻关,逐渐形成覆盖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数字孪生、智能算法平台等已成功应用于相关领域,为集团布局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注入澎湃动能。
技术破局从实验室到应用场
2025年春晚机器人舞蹈的“黑科技”惊艳全国,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生动示例。软件工程部在深度实践中认识到,实现软件的高质量发展,就要迅速布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研发人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学习相关技术,经过不断积淀和大胆尝试,目前已经能熟练应用该技术。团队一直致力于相关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张兴生表示:“只有将技术扎根实际场景,才能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在某型训练器研发中,张兴生已经成功实现通过AI对人的动作和姿势规范与否进行判断并实时提示,同时还能结合人物当时的心率等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这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军用民用场景,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团队的年轻技术人员靳子昂近两年来一直将研究地图可视化离线、地图引擎优化等技术作为重点研发方向,展开深度研究探索。由于开源资料稀缺,研究初期面临诸多挑战。靳子昂利用互联网,寻找与其相关研究的国外文献,边翻译边学习边思考;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各种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凭借一股“钻劲儿”,逐渐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靳子昂利用三维GIS技术,通过数字影像图和各类数据,研究某场景下的快速算法,取得了多项可应用在军用、民用领域的重要成果,经专家评审,该方案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他还通过网络群组等平台,同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交流互动,进一步掌握地图引擎的深度应用。“技术攻坚没有捷径,唯有‘钻’字当先。”靳子昂的信念,正是团队精神的缩影。
项目为王实战淬炼硬核实力
软件工程部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积累和成果转化经验,2024年全面完成了在省科技厅立项的某项目。该项目主要用于特殊环境监测,可通过采集固定站和移动站点的数据,结合环境情况等进行三维显示,系统具有可视化、交互性强、即时信息查询、数据分析等功能,是特殊环境下实现智能化监测的优秀方案。该技术还同步应用到某数字驾驶舱系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等多个民用项目,成为数智赋能项目的典型案例。
在发力新兴领域的同时,软件工程部持续深耕传统优势领域,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注入科研全生命周期,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升级换代,持续激活转型升级新动能,提升科技硬实力和产品竞争力。软件工程部部长刘晓宏表示,必须建立大软件思路,通过梯队型、多元化、全方位培养各方面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软件市场发展趋势。目前,软件工程部已经形成了数套完整的方案模型,初步形成了“云边端”一体化架构。
人才筑基锻造数字潮头战队
2024年,软件工程部还完成了某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型项目,涉及国产化平台、大规模服务器管理、跨区域协作以及模型算法等多方面技术。项目团队突破传统的CS局域网架构,构建了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冯芸、成世汉等年轻人积极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技术,勇挑重担、敢于创新,成功解决了诸多难题。项目的顺利推进,也使不少年轻技术人员迅速成长。“年轻人的成长速度超乎想象,他们用行动证明,创新没有年龄界限。”刘晓宏感慨道。
这些技术突破得益于近些年来软件工程部的精准定位和持续发力,在目标清晰的市场牵引下,人才体系也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以宋勇强、史峰等室主任为中坚力量,以其他骨干科研力量为重要支撑的软件人才梯队,紧密围绕国际国内最新技术动态,组织引导青年职工密切跟踪新技术,不少新入职的同志在项目历练中快速成长,在各项目研发中承担了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GJB5000软件管理体系二级不仅体现设计能力,更是承担军用软件研制任务的重要资质,2024年,软件工程部在承担多项研发任务的同时,还面临软件管理体系的升级换版工作。软件工程部集合全部力量,修改过程数据700多份、工程文档40余份、过程数据40余份、体系文件50余份,成功解决了多体系文件之间的规范和协同问题,最终以高分通过评审。牛慧颖是体系换版团队的核心成员,她表示,每一次体系升级都是团队软件管理能力的涅槃重生。取得新版认证后,大家加深了对软件管理体系的理解,在开展研发工作时,主动使用软件管理工具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从技术追赶到行业潮头,软件工程部用行动诠释了“六边形战士”的内涵——技术全面、协作无界、创新无畏。作为集团的新域新质生产力,软件工程部以蓬勃朝气拥抱变革,以硬核实力定义未来。在这个开放的成长平台上,“青年主导+导师护航”的双向奔赴机制展现出独特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每个人都能选择适合的兴趣点开展深入研究。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中,这支队伍不断学习、持续提高,以攀登者的姿态,向着“数字中国”的高峰不断进发。他们的故事,是创新者的赞歌,更是奋斗者的勋章。
科学导报记者 耿倩 通讯员 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