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赵晓军:以“绿色防控”引领“特”“优”杂粮高质量发展

   2025-03-03 100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显著提升山西省杂粮品质和产量的同时,为农户挽回了10%~15%的经济损失,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展现出巨大潜力。”2月25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赵晓军研究员时,他如是说。

赵晓军在田里观察谷子生长情况 ■ 受访者供图

赵晓军,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作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他主持和参加过40余项国家、省市级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农作物病虫害尤其是杂粮病虫害防控理论,为山西省杂粮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西杂粮自然的馈赠与挑战

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杂粮资源,被誉为“杂粮王国”。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山西杂粮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气候、环境、种植面积扩大和连年栽培等原因,杂粮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杂粮产业严峻的发展形势,赵晓军作为山西省植物保护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分析。“近年来,山西省杂粮的传统病虫害逐年加剧,新病虫害种类也不断涌现,危害损失严重,这对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赵晓军分析道,“当前杂粮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且不清晰,给病虫害的精准防治带来了极大挑战。现有的防治技术手段相对单一,缺乏高效、专用且低毒环保的药剂,难以满足杂粮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此外,由于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知识的了解不足,化学农药的乱用滥用现象普遍,这不仅加剧了病虫害的抗药性,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针对杂粮产业面临的病虫害防控难题,赵晓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团队加大研究力度,致力于杂粮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他们走出封闭的实验室,扎根田野与农民相伴,让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对土地和农业有了更切身的理解。

赵晓军说:“实验室研究与农田实践截然不同。我要求我的研究生们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每周都随我下田观察、试验。只有亲身体验过,他们才能深刻理解‘虫口夺粮’的严峻性。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更直接关联到千家万户的饭碗与幸福。实践出真知,这是我们科研团队不变的信念。”

绿色防控科技的赋能与守护

忻州市繁峙县拥有30余万亩耕地,孕育出“繁峙小米”“繁峙黄米”“繁峙杂豆”等10余个知名杂粮品牌。这片土地以其多样的杂粮品种、深厚的种植底蕴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赵晓军团队的目光,成为他们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的首选之地,为实施绿色防控战略提供了理想的实践舞台。

“我们在繁峙县大营镇建立了2000余亩杂粮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基地,这里的杂粮种植面积大、品种多,且当地农户都有过种植杂粮的经历和经验,实施过程中配合度较高。”赵晓军介绍说,“该县的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地形地貌具有代表性,在该地区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对山西省杂粮种植区的病虫害防控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寒来暑往,四载春秋,赵晓军和团队成员们不畏艰辛,穿梭于田间,以科学为犁,深耕细作,终于探索出一套专为山西杂粮定制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这一体系,巧妙融合病虫生态调控、天敌保护与利用、理化诱控及生物农药应用,织就了一张守护杂粮健康成长的绿色屏障。

其中,生态调控技术尤为亮眼,通过种植蜜源与趋避植物,为天敌营造“温馨家园”,让其成为害虫的天然克星。而理化诱控技术,则像是精准的狙击手,利用害虫的本能,通过灯光、性诱剂等手段,实现对害虫的绿色“围剿”。

在生物农药方面,赵晓军团队筛选和推广了一系列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微生物农药。这些生物农药不仅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害虫天敌的杀伤。

赵晓军始终将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视为核心动力。他不仅深耕本土,还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积极引进并吸收国际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并结合山西杂粮产业的独特需求,对这些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与创新,为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技术推广杂粮产业的重振与发展

在推动杂粮产业重振与发展的道路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普及是实现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科研机构、高校及农业企业加大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携手杂粮种植户,共同探索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际应用路径。

作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领域的杰出代表,赵晓军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他通过精心组织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会等一系列活动,不仅生动展示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显著成效与广阔前景,更通过面对面教学,让种植户直观掌握技术要领,确保技术的有效落地。赵晓军说,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需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既要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更要加强宣传培训,让技术真正惠及广大种植户,共筑杂粮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得益于基地的示范效应和赵晓军的科普宣传,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接纳并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但赵晓军并未止步于此,接下来,他将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新路径,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杂粮病虫害实施智能化监测预警,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防控效率与精准度。同时,还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旨在将绿色防控技术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田野,助力更多农户改善经济状况与种植环境。

在国家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等战略的指引下,山西杂粮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赵晓军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杂粮植保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先进、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杂粮产业的绿色发展。”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实习记者 董舒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