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乔玉晨: 举偶作戏 赋偶新生

   2025-02-13 11

春节期间,《科学导报》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临汾市浮山县文化馆,见到杖头木偶省级非遗传承人乔玉晨时,他正在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手中的杖头木偶,左手托,右手甩,手指翩飞,木偶便被赋予了生命,起舞、挥袖、吟唱间,时而奔跑、时而跳跃、时而旋转,举手投足间尽显戏曲艺术的魅力。

杖头木偶是一种地方传统戏剧,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在古代称“傀儡戏”,是以木杖来操纵完成动作,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乔玉晨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喜欢戏曲,还在临汾市文化艺术学院戏曲表演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有一次巧遇浮山杖头木偶表演,我就在想:一个木头人也能将戏曲表演得活灵活现,我就是学戏曲表演的,这个我也行。”2019年5月28日,23岁的乔玉晨便拜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春安,开始了他的木偶戏生涯。

“刚入门的时候比较吃力,从早到晚都在琢磨木偶的动作,就拿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来说,可能都要练习上百遍。长时间托举3公斤重的杖头木偶,胳膊酸痛不说,久了还会感觉既枯燥又烦躁。”乔玉晨说,“之前的戏曲基础对学习木偶戏有一定的帮助,但木偶戏又有它独特的门道,有很多东西都需要从零学起。”

“在表演的过程中,既要托举舞袖,又要跑跳旋转,一气呵成。最害怕就是旋转的时候袖子把自己身子缠起来,导致这个动作失败……”一位学员抢着对记者说。

杖头木偶戏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掌握戏曲唱腔、身段,还要具备精湛的木偶操控技巧。为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乔玉晨每天都要进行数小时的训练,手指磨出血泡是常有的事。在学习的过程中乔玉晨也有了更多深刻的认识。

随着对木偶戏不断地钻研,乔玉晨不仅掌握了木偶戏的基本表演技巧,还在木偶制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他的工作室内,各式各样的木偶作品摆满了展架,这些木偶均由他亲手制作,从选材到雕刻、从上色到着装,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

传承不仅仅是保留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要让这门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杖头木偶戏的观众逐渐减少,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乔玉晨坚定地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杖头木偶戏,他积极走进校园、社区进行演出和教学,并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赋予杖头木偶戏新的生命力。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杖头木偶戏的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代代相传,永远绽放光彩。”乔玉晨说。

科学导报记者 王俊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