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李爱珍:精雕细嵌 点亮“贝与漆”的璀璨星河

   2024-12-10 54

李爱珍(左)在制作螺钿漆器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螺片闪亮如星,大漆幽深似夜,当二者相互交织融合于一器之上时,便恰似夜空中的璀璨星河。这种工艺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那时候人们只是将贝壳进行简单的切割,点缀在漆器上。后来,富有想象力的匠人们开始将螺贝磨成薄片,拼贴成各色花鸟、人物和山水。”11月27日,李爱珍和《科学导报》记者分享着稷山螺钿漆器的点滴,稷山螺钿漆器主要以天然大漆、螺钿、金、银、木、纸等为原料,制作工艺细腻、考究,耗时长久。

一把刻刀,一盏灯,一方黑色钢化玻璃板,不借助任何高科技工具,一位老师傅凝神专注,挥动刀笔如行云流水般就将打磨成薄片的螺钿切割成想要的图案。“螺片切割,不仅要稳、准、狠,还要做到图在心中、刀随心动。”伏在案前的李爱珍,是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的大漆螺钿制作生涯,李爱珍早已把制作工艺烂熟于心。“裁切好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一片一片粘到漆面上,粘好后再涂上一层漆,待漆干后进行打磨,将螺钿花纹上的漆磨掉,就显出了螺钿拼成的平整图案。在光的映照下,贝壳表面的纹理如同细腻的绸缎,让人爱不释手。”

1976年,李爱珍经人介绍到原稷山县工艺美术厂当学徒,期间跟随该厂的螺钿漆器制作工匠王满水、侯新年等人从事螺钿漆器制作。经过10年的苦学磨砺,掌握了稷山螺钿漆器制作的整个流程。

1986年李爱珍成立了稷山旅游工艺厂专营漆器制作,后来更名为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无论身边如何喧嚣,李爱珍坚持工艺上摒弃轻快的化工漆,使用天然大漆、螺钿、木纸及金银铜等原料,通过传统手工工艺,手工制胎、刻画图案、多次髹漆、螺钿镶嵌、打磨、油面推光等数十道繁杂工序生产螺钿漆器,继承了这一可贵的民间技艺。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爱珍的螺钿漆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一直沿用大漆、螺钿及金银铜等金属材料,对人身体健康无影响,且质地坚硬保存时间长。整个制作过程纯手工操作,采用灰、披、刷、画、勾、刻、裁、磨、粘、镶、嵌、扣、推等多种髹饰技法,且钿片镶嵌在圆形器物上不断裂,具有平、亮、润、细、匀、艳、雅等艺术特点。在图案选择上做到了采用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以及中国名人书画等题材,根据图案要求选用相应彩色钿片,勾刻钿片或拼接表现艺术效果,作品漆地光亮如镜,钿片五光十色、灿若虹霞,图案疏朗有致,风格清雅素洁。

“制作漆器要坚持传统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李爱珍认为要灵活看待,坚持传统,就是要坚持使用天然大漆材料,保证工艺水准;创新则是从图案、形式、制作工艺上创新。李爱珍先后在技术上攻克了整片螺钿在弧形器物上不可弯曲的难关;图案上创新制作出仿宋代哥釉图案;胎体上创新研制出纯手工捏制、一次成型、整体无接缝的大漆胎;风格上创新制作出大漆镶嵌金属书法等作品,使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2013以来,李爱珍螺钿漆器作品“擦漆素面大捧盒”“大业有成捧盒”被湖北省美术馆收藏;“茶叶罐”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螺钿笔海漆器”被山西省漆器行业协会收藏;“万代延绵”“小捧盒”“关帝圣像挂件”被山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宝兴花茶桌”被福建省拓福美术馆收藏等。中国黄河电视台《黄河全纪录》栏目组于2009年7月将稷山螺钿漆器髹漆技艺拍摄成专题片,在海外播出,引起广泛反响。产品远销至欧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

螺片璀璨,恰似繁星落梦;大漆温厚,一如匠人初心。匠人们手起指落,千磨百推终成器。漆与螺的结合,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在保护与发展中更加迷人。

科学导报记者 王小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