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剪纸技艺,以剪为主、以刻为辅、刀剪并用,传承了代县剪纸技艺粗中有细、拙中藏巧、写意抽象的传统……”11月26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位于忻州市代县的张岩松工作室,普普通通的一把剪刀、平平常常的一摞红纸,到了“巧姐”张岩松的手里,一开一合,一旋一弯,几个回合下来,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吉祥娃娃》便跃然纸上。
“每年腊月二十三,代县人家家户户都要扫家糊窗迎接新春的到来,我姥姥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飞饺冒画、叠捏剪裁样样行。”在张岩松儿时的记忆中,姥姥总是边哼着小曲儿,边摆弄大剪刀,咔嚓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红喜鹊就“变”了出来。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接触到了剪纸,后来在长辈的引导下渐渐爱上了剪纸艺术,走上了剪纸传承的道路。
张岩松展示剪纸作品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岩松深知,剪纸作为纯手工工艺,功夫全在手上,于是她拜师中国新写实剪纸创始人李闽,学习多层写实剪纸。志趣相投者,必惺惺相惜。李闽的倾囊相授让张岩松深受感动,也激励着她将这项技艺学好学专学精。从最初的牢记口诀到后来的熟能生巧,剪刀一起一落,张岩松早已了然于胸,一张张普通的宣纸在她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生命。在此基础上,张岩松还自主创新了集剪纸、刺绣于一体的多元剪纸技艺。
“民间剪纸具有许多典型特色,在图案上经常用到锯齿形、月牙形、椭圆形、水波纹等形状;表现手法上,民间剪纸变化多端,光一个太阳就有十多种表现手法。”张岩松的作品不仅保持了传统剪纸简洁流畅的线条和细碎繁复的纹理,而且经过多层彩纸的拼对叠加,色彩更加亮丽,立体感更加强烈,形象更加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由于张岩松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观赏性强,深受大家喜欢,人们都称她是“雁门神剪”。
2012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代县剪纸这项非遗文化,身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理事、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剪纸传习基地负责人的张岩松被调到教育科技发展中心,担任专职剪纸老师,承担起全县中小学剪纸进校园、送教下乡的任务。十几年来,张岩松走遍了代县的每一个乡镇、每一所中小学,编撰了合适小学、初高中各年龄段不同的教学方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纸小传承人。
此外,张岩松还创办了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重点研究开发代县剪纸与其他民间艺术相融合的剪纸技法、剪纸实物类产品剪制技艺、代县传统剪纸与生活日用品相结合的剪纸类衍生品制作、多层新写实剪纸技法及制作。“除了开发剪纸实物类产品,我们还开发了好多与剪纸有关的产品,如剪纸宫扇、剪纸台灯、剪纸台历、剪纸车挂等,备受大家青睐。”张岩松还与时俱进,利用最受群众欢迎的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免费开设剪纸技艺教学直播课堂,制作、发布宣传包括山西人文地理、忻州人文景观剪纸等内容的短视频。
张岩松现在共有外观专利20项、实用专利两项、发明专利一项。作品《吉祥娃娃》荣获2014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创·百花杯”铜奖;作品《雁北婚俗》荣获2015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创·百花杯”铜奖;作品《山西代县峨口挠阁剪纸图》荣获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神工杯”金奖;作品《雁门人家》荣获山西省第三届文博会“神工杯”银奖;作品《福至雁门》荣获2017山西省总工会组织的职工手工艺大赛剪纸类二等奖……
一把剪刀,一张纸,让张岩松与剪纸紧紧相连。“传承传统技艺、发展非遗产业,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让世界通过剪纸了解中国、了解山西、了解忻州。”这是张岩松作为一名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誓言和使命。
科学导报记者 魏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