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俊,女,山西运城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山西国际经济贸易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多项,参与省内“十四五”规划1项,参编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获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编著《外贸新手跟我学》系列丛书四本。
2021年6月19日,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省校合作的实施方案》后,各地人才政策的制定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政策、政府引导方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如何发挥?笔者进行了初步思考。
制定人才政策要分类
当前,山西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高新技术人才、关键技术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政策导向上,应分层级、有侧重点的制定适合各类人才的政策机制。
引才政策中,对于一般性人才应注重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于高水平人才,应注重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力度吸引各层级人才来山西安家就业。同时为其参与地方发展决策和规划等提供机会,使其更具使命感和责任感。
留才政策中,应着力发挥我省高等教育优势,为高校毕业生和留晋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同时为其提供未来发展规划及学习深造机会,综合提高留晋人才素质及能力。尤其对于高新技术、实用新型人才,要注重医疗保障、薪资待遇等各方面。
最近看到好几则省内新闻,说各地开发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区校合作快速推广。比如介休开发区入区企业山西安泰集团与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一个项目荣获“2021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此技术为依托的设备成套装置已经在省内电力、焦化和钢铁多家企业得到成熟应用;校企合作还为集团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新绛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与东北财经大学、中北大学晋中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同大学AI+同大创客中心就区校合作签订了区校合作框架协议……
可见,产学融平台、开发区和学校合作在当前非常切合实际,效果显著。
政府要引导做好规划
目前我省开发区已经有88家。这些开发区成立最久的已经30年,刚成立的太忻经济区尚未满月。不论新老,开发区建设都是当地的龙头标杆,因此,对开发区的各种制度,一定要谨慎制定,做好规划。
要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企业按各自优势和能力,参与高质量发展的上中下游建设布局,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形成了一定规模、有良好市场前景、能起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让其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
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风险投资制度、科技融资制度,打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渠道,逐步形成资本市场体系,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从开发区到地域经济,经验具有可复制推广作用,从规划到资金都是最基础根基,必须稳扎稳打,才能稳中求进。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开发区建设、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各项工作必须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要尊重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地位,推动先进技术和各种市场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也要打破信息和技术壁垒,加强沟通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协作能力,互补互助,共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是一条有山西特色的道路。2021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为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这是我省唯一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因此,由产业龙头企业与省内职业本科牵头,对接相关产业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行业协会、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组成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集团首当其冲。这类集团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推进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为工作重点,围绕山西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特点、行业人才需求,促进多方资源共建共享,搭建一批产教融合平台,确保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但可以让科研成果落地,更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做有现实意义的科研课题,助推山西产业发展;还可以培养一大批有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为山西产业经济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