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科学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科学兴趣的激发者、科学思维的启蒙者。”12月3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科学教师胡晟时,他如是说。
胡晟在给学生讲课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胡晟1997年毕业后参加工作。27年来,他把精力都投入在了教学中,兢兢业业地教导着每一个学生,荣获“太原市中小学教学能手(实验教学)”等称号,他说:“没有爱心当不了老师,我喜欢我的每一个学生。”
“踏实、肯干、认真、让人放心……”该校科技组组长张伟对胡晟评价道,“学生们觉得胡晟很牛,总是围着他转。新学期开学重新分班,他曾经带过的学生还委屈地说想跟着他继续学习。”而这位被师生认可的优秀科学老师,却是从美术教师转变而来的,一路走来异常艰辛。
“曾经对于科学,我是既向往又陌生。”胡晟坦言,“最初只是对科学有兴趣,机缘巧合参加过几次科学教师国培学习后,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国家的希望。”从此,他就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上心,有意识地去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并和科学老师交流,增强自己这方面的技能。
胡晟最常去的是少年宫和青年宫,这两个地方的老师是非常专业的,他从那里学到了很多。航模、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切割……他研究的范围很广,但最感兴趣的还是航模。
有一次,胡晟听说有个中学成立了航模社团,学校邀请少年宫的老师每周为学生授课。他非常激动,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就跑去蹭课。一开始,有孩子认为胡晟影响他们上课,有些排斥他。但胡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默默地坐在角落里,求知若渴地吸收着老师讲授的知识。怕影响其他孩子,他课上从不发言,有问题也憋在心里,下课后才跟大家沟通。慢慢地孩子们被他感动了,开始主动跟他交流,给他提建议、答疑难,最终他们成为了“忘年交”。
胡晟说:“尽管自己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任,但在某些特殊时刻,孩子们也是我的老师。他们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未经雕琢的纯真,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灵感。”
从喜欢到爱,胡晟付出了很多。他喜欢看书,各种设计类的书有好几个书柜。对他来说,终身学习是一名教师的必修课。除了学习,之前的美术功底也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说:“美术对于科技作品的完善和提高非常重要,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胡晟平时要教学、要办活动,还管理着学校的器材室,非常忙碌。尽管如此,他还是抽时间进行钻研。走进胡晟管理的器材室,可以看到满满当当的器材,有学生们假期做的航天模型,有洗干净的塑料瓶、小花盆……其中一些材料是他自费买的,但更多的材料还是来自废弃物品的回收利用。在平时的科技教学中,他也主张学生变废为宝,用一些废纸箱、塑料瓶去进行创造。
胡晟虽然担任专职科学教师时间并不长,但他却带出了一批批热爱科学的孩子。教学之余,他经常带队去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他曾辅导学生参加太原市第九届“创新未来”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太原市科技模型教育竞赛、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等,皆获奖项。
胡晟患有腰、颈椎的骨刺病,但只要是孩子们有需要,他就义无反顾地顶上。学校筹备科技节时,他和几位老师义务加班,从早到晚忙碌了几个月。他还和科技组组长张伟通力合作,筹办学校的少年科学院,并把学校体育馆的地下室收拾出来,给学生提供飞机练习的场地和储存学生科技作品的空间。
“胡老师虽然是一名男老师,有时却比女老师还认真和细致,他会关注喜欢科技的学生,会认真保存学生的作品,还会把学生作品经过设计后展示出来。”张伟介绍道。曾经有一名学生对航模感兴趣,但家境不好没有条件参加社团活动,胡晟就把自己的研究材料送给了他,并鼓励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多年后,这名学生在大学组建了航模社团还是经常联系胡晟,向他取经,找他把关、提建议。
胡晟老师以一颗丹心,深耕科学教育领域。他凭借智慧与热情,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运用创新教学法,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更以身作则,传承科学精神。他还积极践行家校合作,使该校的科学教育成果斐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胡晟表示他将带领孩子们踏上新的科学探索之旅——研究太空种子,继续用他的热忱与智慧,为孩子们的科学梦插上翅膀,助力他们在科学的浩瀚天空中展翅高飞。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