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并不产铜的大同,在历史上铜器却久负盛名,是大同这座千年古城重要的城市元素。据老人们讲,从用于战争的铜剑、铜戈到烹饪肉食的铜鼎和修饰照容的铜镜,大同铜匠在2000多年前就拥有炉火纯青的铜制作手艺。这使得大同之“同”在被镀上一层明亮的金光后,为古城的历史文化又添一抹独特的亮色。今年82岁高龄的李安民一心扑在铜器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及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个传统手艺人的坚守。“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这门千年的手艺传承下去,为国家、为社会再作点贡献。”李安民说。
李安民(右三)在指导制作铜器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安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多年来,他不仅是将与当下生活脱节了的传统手工技艺坚持下来的手工艺人,而且固守着那炉火,重新审视那些传统,并对传统技艺进行再设计,使传统工艺与当下生活重新发生关系,既传承了铜器文化,又赢得了市场,名副其实成为一名大同铜器的“守艺人”。
1984年到1995年,任大同市金属工艺厂厂长的李安民努力使传统技艺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实用需求,带领全厂开发了新式酒具茶筒、文房四宝、生活用品、工艺品等产品。其中,采用上乘黄铜制成的铜火锅最受欢迎。每到过年过节,热气腾腾的木炭火锅是晋北人家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铜火锅的销量更是直线上升。受各种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大同金属工艺厂停产,技术人员流失,工人下岗,以铜火锅为代表的大同铜器开始衰落,大同金属工艺厂随之停产关门。
“厂子倒了,手艺不能丢。”1997年,原大同金属工艺厂的李安民联合原来厂里的几名老匠人,在自家小院里开了铜匠铺,建起铜器加工厂。一个炉子、五六个人,焊接、弯曲、穿孔、锻打、錾刻、退火、磨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苦守着铜艺香火,也换来了大同铜器的重生。
2014年11月,大同铜器成功入列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父亲夙愿以偿,大同铜器也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在天艺昌工艺品厂的生产车间,李安民的儿子李旭东感慨万千。他接过父亲的衣钵,为大同铜器描绘更为广阔的未来,“我们已经培养出多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些对传统金属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也不断加入传承的队伍;市场方面,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政策支持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大同铜器手工工艺的稀缺价值正凸显出来,订单基本供不应求。”
李安民经常带领匠人们到云冈石窟等文物古迹参观学习,借鉴和吸收文物中的文化元素并进行创新,云冈飞天、西周凤鸟、仿古锤纹等都錾刻在了作品中;同时,大同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大同黄花菜产业等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本着“日用品艺术化,工艺品日用化”的原则,目前,李安民的团队按传统工法生产制作的大同铜器包括八大系列35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宫廷御锅、工艺火锅、佛教供具、茶具酒具、文房四宝、纪念礼品、装饰工艺品及铜茶壶、铜勺、铜铲等日常生活用具。在器型上,更是突破传统形制,创新生产出符合年轻人审美、外国人生活习惯的生活用品。
坚守不易,创新更难。李安民不服老、不服输,他说:“传承人的任务就是把手艺传承下去。”为此,他经常带着上百件精品铜器往返于各地博览会展销会,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大同铜器,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上大同铜器。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富有节奏地击穿城市的喧嚣;跳动的炉火,亲密地拥抱熔铸着金黄色的金属。千百年间,这敲击声在古城大同从未中断,炉火始终未熄……只为守护属于这方土地的荣光——大同铜艺。
科学导报记者 王小静